【中国高等教育】周祖翼: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时间:2013-05-27 浏览: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支持青年创业。《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指出,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无论是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还是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创新创业教育都应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
人才培养是大学所有功能中最核心的功能。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现代大学功能的深化。12世纪中叶,世界上第一批大学于欧洲诞生以来,在近900年的时间里,人们把大学比作象牙塔,以教授高深学问和传播知识为主要功能。19世纪初,德国人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开启了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新里程。上世纪中后期,以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大学,将社会服务融入教学、科研,大学功能由此拓展到以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领域,形成了一批创业型大学,在美国形成了两个著名的创新轴心,一个是以斯坦福大学为核心的硅谷,另一个是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为核心的波士顿地区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区。国外不少高校都在生态、智慧、创意等领域推出创新创业孵化器。国内大学正在与政府、产业、企业更紧密的结合,直接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演讲中,进一步将大学功能深化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创新。我国大学这四大功能,并非相互独立、自成体系,而是彼此融合、相互渗透,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功能的拓展与深化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家创造了条件,大学也将因此真正从知识和技能传授转为研究型和创新创业型并进,并引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客观要求。人类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我国也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展战略。创新型国家是以技术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强调科技和经济的紧密结合。科技人才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动力,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奇迹和最近20多年美国新经济的兴起,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一判断。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之一是要求高校源源不断地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水平大学人才培养的应尽责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大财政投入的政策措施,特别是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的目标实现后,未来高等学校的软硬件条件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在长期办学历程中,高水平大学集聚了一批教学科研并重的一流教师,集中了一批高精尖的实验研究创新平台,积累了创新创造的文化传统及广泛的校友资源,特别是高水平大学吸引了一批思维敏捷、求知欲望强烈的优秀青年学生等,这些都构成了创新创业的基本要素。如何使这些要素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冒险、锐意进取、宽容失败的品格与素质,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特质逐步形成,应成为高水平大学的重要责任。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在人才培养实践中,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转变教育理念,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教育中更加重视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培养,社会生活中的创业意识比较强,实践机会比较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创业教育”概念包括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一是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和过程的教育;二是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我国大学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专业划分过细、知识传授以灌输为主等不适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情况。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必须在教育理念上把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体系的建立、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的树立、创新创业思维的启迪、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创业品质的锤炼渗透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强调问题导向和市场需求导向,从需求反向推进学习,把创意和实现创意的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以克服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弊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建立一二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既要强调学生自组织、自学习教学体系的建立,又要致力于构筑集师资、课程、活动、实训、孵化等为一体的“立体型—联动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打通从理论到应用的各环节,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服务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传授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学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通识教育体系,把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教学之中,从优化知识结构和重视能力培养出发,重视跨学科课程的设计,注重把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知识产权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引入其中,形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创新创业活动的基本规律和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最基本的方法。
培育创新创业社团,提升第二课堂效果。学生社团是学生以共同的兴趣为基础形成的非正式群体,它突破了我国高校按专业划分班级的正式群体的界限。学生在社团中长期交流与合作比较容易形成共同理念,社团自主开展的活动,更容易被社团成员接受。比如同济大学“创业者协会”、“大学生创新俱乐部”等学生社团自主策划举办“创业沙龙”和“创业论坛”、创业技能培训、创业能力测评、创业计划竞赛等活动,促进了有创业志向的学生自愿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其它各类创新创业社团每年还举办数十场创业讲座,内容涵盖创业经历、创业想法、盈利模式、经营管理、财务、税务、法律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此外,大学应鼓励支持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围绕共同感兴趣的课题,跨院系、跨学科组织团队,联合申报项目,共同开展探索研究乃至创办企业。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进教学方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是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实践型师资和理论型师资同样重要。理论型师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从事创新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但创新创业教育更需要大量具有丰富研发或管理经验的教师参与。一方面,高校要通过输送大批青年教师到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或实践等方式,努力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高校应聘请具有丰富产业实践经验、具备教学能力的校外企业家、银行家、风险投资家等来校兼职授课,使之成为创新创业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方式上,应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鼓励以师生创业为目标的多学科交叉创新研究和团队研究,提倡在研究中学习。同时,学校还可组建咨询导师和指导教师专家库,方便学生就感兴趣的创新创业问题向相关学科的专家、教授咨询。
多元构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体现在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创意、建立新理论、拿出新方案并通过实践解决问题,形成物化成果。在创新过程中,无论在发现问题的阶段还是在建立理论模型、完善方案阶段,都需要反复实践验证,只有创造有利条件和有效平台,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水平大学应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活动,各级各类实验室、工程中心应向本科生开放,大力拓展各个层次的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创新实践还应积极向校外拓展,以市场机制为准则,以岗位需求为前提,依托各类企事业单位建立的见习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岗位见习的机会,不断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注重氛围营造,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创业精神包括创新、冒险、进取、宽容等内涵。鼓励创新,首先必须宽容失败。宽容地对待创新中的失败,是对创新创业精神上的最大支持。形成宽松容错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鼓励学生敢于“异想天开”,让学生感受到即使失败也是创新创业探索中的一种成果,不仅可以从中寻找原因,加以改进,也可以从中发现“此路不通”,另觅新径。鼓励创新,还应创造宽松的沟通交流环境。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往往可以激发创新的火花,在校园建设中注意营造开放、交互和多元功能的公共空间,促进学生平等随意的交流与切磋,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意。大力开展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在近乎实战的环境中,可以有效整合创新创业要素,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创新创业水平,弘扬创新创业文化,培养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的高度自信,富于创新、追求卓越的雄心、敢于冒险并承担风险和失败的精神。
三、重视支撑体系建设,提供创新创业保障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开展创业活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少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大学由于缺乏相应的支持系统,导致不具备创业素质和技能的学生匆忙走上创业之路,导致创业不成功。大学生创新创业支撑体系是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的各种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大学应在校内政策支持、联合地方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发挥学校产业作用等方面给予真正具有基础和潜质的大学生更多保障,积极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离开社会舞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也会成为“无的之矢”。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协同社会力量,形成合力,主要包括对接社会需求、整合社会资源、拓宽投融资渠道、组建辅导队伍等方面,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让大学生创新创业有入口,有孵化,有出路。
联手地方政府,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美国斯坦福大学带动硅谷的发展,麻省理工学院带动波士顿地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等,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发挥大学知识溢出效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是一个将原始创新的发明创造、应用研究的核心技术、国际合作的最新成果,集成在校园,以产品或服务等方式推广到社会的过程,它离不开大学培育创新成果,市场机制推动发展,政府因势利导给予支持。因此,大学与地方政府应加强沟通合作,共同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形成创意链——技术链——产业链——市场链的完整的知识型产业生态链,构建政府——大学——产业协同推动区域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新模式。近年来,同济大学与所在城区以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为核心理念,在四平路校区周边共同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在2.6平方公里的区域里积聚了1800多家设计类企业与工作室,其中近80%的中小企业为同济师生创办或参与,在对地方经济做出积极贡献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企业的快速成长。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良好创新创业服务。创新创业不仅需要灵感,更在于实践。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这将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因为创业而影响学业。实行弹性学制应成为大学学制的制度安排。针对具有创业意向、尚需进一步了解和适应市场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应将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指导相结合,细化、规范服务流程,建立针对大学生创业不同阶段的全方位、阶梯型的创业服务体系,使大学生创业项目在正式注册成立公司之前,就能够初步接受市场的检验。资金短缺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主要瓶颈之一,学校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资金渠道,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多元资金支持。科技型小规模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将面临扩张,如空间、资金、人才等,学校应联合地方政府,进一步构建或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对于中小科技创新创业企业所需的市场信息共享、技术联盟构建、借力资金支持等方面提供服务。
设置技术转移机构,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高水平大学技术转移的优势是做前沿知识型、源头创新型的知识、技术、技能、成果四位一体的转移。当前,我国产学研深入合作还有待进一步推进,成果转移与产业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此背景下,高校应成立技术转移机构,更好地对接地方,服务社会,完善学校从战略合作到具体实施的校地合作体系,也促进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学校应搭建与社会之间人才、知识和科技成果交流与转化的平台,引导大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直接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升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涉及到场地、办公设施、人员配备等多个方面,有效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是促进创业企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大学产业系统、大学科技园在培育创新创业人才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免费提供公共会议室、会议设施等,提供包括工商注册、财务代理、法律咨询、专利代理,协助办理各种证照,落实有关财税优惠政策等服务,节约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成本。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高等教育的努力,高校在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大有可为。
(作者为同济大学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