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严柳晴 就业寒冬如何“破冰”?近日记者获悉,同济大学和一所民营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同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迅告诉记者,此举不仅为缓解眼前难题,更是着眼于将来。
转变观念投身民企
同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迅介绍,这次同济大学与民营企业联创合作,校企双赢。一方面,学校将会为企业输送人才,参与实习、培训。企业会将资源带入学校,除了提供招聘岗位之外,也将引入科研资源。
此次合作签约,是否为了缓解就业危机而“低头”?
徐迅介绍,同济本来工科背景得天独厚,学校也积极地为学生挖掘岗位信息。就今年来说,就业并不构成难题。同济就业指导中心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5月,已有3160家单位在同济大学学生就业信息网发布招聘需求,总需求人数73182人,而迎接毕业生人数不到1万名,总体需求比达到8.12:1,超过1000家用人单位进校现场招聘应届毕业生。“从目前的就业率签约数据看,应届生的就业情况保持平稳,同期就业率较往年还略有提升。”
合作的目的,在于未来。“我们看到了民营企业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我们也希望学生们能够理性地看待社会发展的‘转机’,把握住机会。”
自己设计职业“蓝图”
“现在大家都说就业难,我认为,不能用这样简单的词语描述。”徐迅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并不是找不到工作,难题在:找到的工作不达到他们的预期,大多数人的预期是什么?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
大环境却在改变: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在传统行业经济萧条时,新兴产业崛起。而新兴产业中的企业大都处在萌芽状态。这些企业,也就是应届生就业时常忽视的“民营企业”。因此,徐迅建议应届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不妨将眼光放远。
“现在实力强大的一些知名企业,在其初创时,也是萌芽中民营企业。相较之,民营企业中的发展空间也许更大。关键是学生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在每一段职业生涯中,都有所成长。”
徐迅告诉记者,将来同济就业指导中心也会进一步探索和民营企业的合作。“当然,我们也会为学生把关。希望前来招聘的民营企业在管理、福利等各方面更加规范化。”
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3-05/24/content_15074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