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人民政协报】周祖翼:教育要回归常识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2013-05-22  浏览: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于教育界的突发事件不能满足于“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必须针对引起突发事件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思考和反省。
  自省往往在常识的层面上展开。教育要回归常识。父母都希望孩子“长大成人”,政府和社会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够“立德树人”。思想道德、文明礼仪、智商情商,都离不开家庭的耳濡目染和社会风气的润物无声。当今社会思想日趋多元,信息传播日益发达,社会上林林总总的问题和现象都会折射到校园,反映到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开始接受的是应试教育,犹如“温室里的花朵”般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未能培养出基本的生活能力,一旦他们离开家庭进入大学,就会面临人际交往障碍、情感情绪困惑、网络成瘾、职业生涯发展困惑以及学业困难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这“大计”,可不仅仅是学校“一家之计”,家庭、政府和社会,都要承担起教育、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大学也要回归教育的常识。近年来,教育界反复强调,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核心任务,育人是大学的第一功能,这是正本清源的清醒认识。在各种“排行榜”当道的年代,不像大楼的面积、经费的数量这些显性指标,育人的成效往往很难直接体现。这就要求大学的管理者尤其要有定力,真正回到教育的本质上来看待人才培养工作,打基础,重长远,以人为本,本固校宁。“世事沧桑心事定,胸中海岳梦中飞。”如此高等教育,方能支撑和推动中国梦可期可及。
  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教育包括德、智、体、美等诸多方面,这也是教育的常识。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优秀品格的养成以及思想、情感、心理等方面的成长发展,而不仅仅是智力上的进步。同济大学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今天来看,这个理念依然没有过时。当前,大学普遍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体系,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并非束手无策。悲剧之所以发生,只是因为这个体系还存在着某种缺陷,并非无法发挥作用。因此,这是一个如何及早发现、及时干预的技术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能仅仅依靠学生工作系统、辅导员的力量,而是要靠近年来反复强调的一个机制——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员强调学校学工、教学、后勤等部门应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密切配合,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全过程强调从入校到毕业的整个学习期内,对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及早关心,及时介入,及时调节。真正将这个机制落到实处,调动起任课教师、研究生导师、管理人员乃至宿管阿姨、学生干部等多方面的育人意识和能动性,许多“问题青春”应当可以避免。(周祖翼)

      http://epaper.rmzxb.com.cn/2013/20130522/t20130522_498488.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