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民晚报】灾难来临时学会自救才能救人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13-05-09  浏览:

  

刘中民

刘中民(左)和李增春(右)两位专家在指导市民如何做心肺复苏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新民科学咖啡馆邀专家走进商务楼传授救援“秘笈”—— 灾难来临时学会自救才能救人
  地震来袭、城市高楼火灾、人群踩踏……灾难离我们并不远,只是我们不知道它会发生在何时何地。本周日就是汶川地震五周年纪念暨我国的“防灾减灾日”。昨天下午,新民科学咖啡馆首度走进商务楼,两位应急医疗救援专家和白领们聊起了生活中的灾难医学,并传授了救援“秘笈”,“灾难来临时自救非常重要,同时‘逞英雄’要不得,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救助他人。”

  大灾后未必有大难
  五年前,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主委、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刘中民曾作为上海市医疗队队长,带领70名医疗队员参加过汶川地震的救援。当时,他就深刻体会到了灾难现场医学救援与医院里急诊抢救的巨大区别。“伤情的复杂性使灾难现场救治方式打破内、外、妇、儿的院内分科。”刘中民说,灾难来临的时候,传统医学被迫变得“不常规”,“灾难医学”由此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
  刘中民说:“大灾并不一定会带来大难,这取决于当地承灾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说,一定的社区内,不同的医疗资源、救援能力会带来不同的承灾能力。”
  我国灾难救助体系正在建立,2011年12月,中华医学会灾难医学分会在上海成立,国家首批16支国家级应急救援队已成立,其中包括由东方医院组建的上海市卫生应急救援队。由灾难医学分会编制的国内首部用漫画形式表现的《图说灾难避险逃生自救科普丛书》已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中民在昨天的新民科学咖啡馆中,将刚付梓的地震分册赠予复星集团团委。

  人人都能当施救者
  “其实,灾难来临时,真正逃生成功的大部分靠自救和互救。”昨天刘中民现场给白领们传授了不少灾难救助“秘笈”,包括“八个一”——
  ■一顶安全帽:在家常备一顶安全帽,能在灾害来临时,对头部起保护作用。
  ■一套止痛穴:身体出现伤痛又缺医少药时也能自救,比如,“合谷”是所有穴道的首选,它位于手背虎口直上一横指,拇指和食指间肌肉丰厚处,是止痛的要穴,更是治疗头痛的常用穴位。
  ■一组应急姿势:昏迷意识障碍者,应取平卧位、头转向一侧,防止喉部分泌物或胃内容物反流气管引起窒息;低血容量休克者,可使双下肢抬高15~20度,以增加回心血量,提高血压保证重要脏器的灌注;头部损伤者,选择头高脚低仰卧位,以减少头部血流量,降低颅内压力,亦可防止脑脊液倒流并发的颅内感染;已有脊柱骨折时,保持生理曲线,体位忌过屈过伸,防止二次损伤。
  ■一声救命咳嗽:咳嗽-心肺复苏法可以作为突发心脏骤停前期简单而有效的自救方法,即深吸一口气,每隔1~2秒钟咳嗽1次,5次后可以稍停一下,同时可以起到呼叫救援人员的目的。
  ■一袋补救盐:兑水冲服能补充身体盐分。
  ■一块巧克力:补充身体体能,可迅速提升血糖水平。
  ■一张心理伤票:寻求心理救援人员的治疗和疏导。
  ■一项实用礼仪:手是传播多种传染病的媒介,因此以拱手来代替握手问候更妥帖。

  做英雄先要护自己
  救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看来未必值得提倡。无论是专业救援人员还是志愿者,都要遵循一条重要的救援理念——首先要保护好自己,才能救助他人。市医疗应急救援队队长、东方医院急诊创伤外科主任李增春还记得:“汶川地震救援时,大家凭着一股热心一窝蜂都往灾区走,但有时候志愿者、救援者到了灾区,却变成了‘灾民’,反而需要当地人照顾吃喝。”
  刘中民说,行善还得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知识,千万不要盲目当英雄,“比如我们常听到下水救人反而溺亡的新闻。从理性角度说,如果不具备救护能力,帮忙呼救或在岸边施救才是正确有效的救援方式。”
  本报记者 马丹 董纯蕾

  相关链接

  ■意外伤害事故应急诀窍
  遇上意外伤害四肢出血,鞋带、胸牌线都可以成为止血带;如有骨折就先要用棍状物体固定;遇上脊椎骨折伤员,至少要三人以上平托搬动;遇上颈椎骨折,要让伤员的头、颈、胸保持在一个平面上。

  ■抓住地震黄金12秒
  地震到房屋倒塌有一个“黄金12秒”。这时,跑并不是唯一的方法,需要伏而待定、就地躲避。可以利用三角空间或坚硬的家具或蹲或趴,护住头部;如果被挤倒在地,要尽量防护自己不被踩踏:双肘支地,胸部稍离地面,屏住气;如果不幸被埋在废墟里,首先是尽可能找到砖头和木头,把自己的上空顶起来,其次是用石头敲打墙壁或水管通知外界救援,尽可能少动,保存体力。

  ■心肺复苏诀窍
  一旦发现有人晕倒,先要判断病人是不是还有心跳呼吸,可以通过用拍脸、呼唤等唤醒。如果无法唤醒,先把病人衣服解开,在颈部气管侧方搭脉看是否有脉搏跳动,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同时大声呼救,拨打120急救电话。心肺复苏的重点是徒手心脏按压。按压处是两个乳头连线的中心点。两手十指上下交叉,用右手或左手掌根按压,双臂垂直,以上身力量按压。每分钟需按压100次,按压深度5厘米左右。 本报记者 马丹 实习生 张灵芝

  http://pdf.news365.com.cn/xmpdf/20130509/XM130509A111.pdf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