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艾娇 本报记者 王春
获评2012年中国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学术综合影响力第一名,获评2012年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第四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这一连串接踵而至的耀眼荣誉,是对《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的综合评价。
依托同济大学整体科研能力
“同济自然科学版学报学术影响力的逐年上升,首先得益于近年来同济大学整体学术实力的持续提升。”《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主编、长江学者、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杰教授说。作为立足于同济大学、服务于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学报,《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长期致力于报道国内外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环境、海洋、测绘、材料、机电、计算机、通信等学科领域的高水平创新研究成果,特别是以同济大学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环境及节能、车辆工程等一批优势学科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为主,业已形成鲜明的同济特色。
“这些优势学科的整体实力和学术竞争力,为学报的学术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李杰说,如今,同济自然科学版学报上发表的60%以上高水准学术论文,主要由同济大学优势学科的骨干教师和在读的博士生提供。
同济学报应遵循什么样的办刊思路?“我们不盲目追求理论上的深奥和国际影响,而将学报准确定位于用中文母语表述应用科学学术研究。”李杰说,“目的是在理论研究者和工程技术人员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我国工程技术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有数据显示,从2002年至2012年10年间,《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每年被引用频次从437次提升至7127次,影响因子从0.186上升至1.019,已被国内外广大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视为重要的文献参考源,被广泛参考、引用和应用。
严格把关程序杜绝“人情稿”
精品期刊的锻造,还源自一道道关口的严格把守。据介绍,所有稿件均需经“编辑部初审、两位外审专家评审、编委复审、主编/副主编终审”四道程序,每个审稿环节之后作者均需根据审稿意见进行相应的内容修改,责任编辑规范化编校修改三次以上,屡经打磨,最终才能被学报刊用。“稿件的学术水平,是我们唯一的录用标准;我们坚决杜绝‘人情稿’。”编辑部主任赵惠祥说。
如何加快学报的传播速度,拓展其传播渠道,惠及更广大读者群?近年来,顺应学术期刊电子化传播趋势,学报编辑部加强了学报网站建设,并与多家大型期刊网站合作,实现国内外网络发行。有数据表明,2012年,学报论文全年单篇网络下载量约45万次,同比增长12%以上。
同济学报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日渐上升。2012年12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显示,该评价体系首次按被国外期刊引用情况(国际他引频次、国际他引影响因子),从我国出版的3533种学术期刊中遴选出175种“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排名第100位。
“这些荣誉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李杰表示,“同济学报肩负着传承上海乃至中国科学研究的重任,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传播科研成果、促进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更大贡献。”
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13-04/01/content_19715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