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北京晚报】一人重复多占 必须深挖严惩

来源:【北京晚报】   时间:2013-03-06  浏览:

      保障房建设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工程大,涉及面宽,随着最近“房叔”、“房婶”、“房妹”等不断曝光,全社会对保障房更加关注。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新建保障性住房3600万套,到2015年前让2.18亿个城市家庭中近五分之一住上有政府补贴的住房。
      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房集中建设,事关群众利益和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可持续性,“中国式保障房”的关键在于什么?如何让保障性住房的分配更公平、公开?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包括演员巩汉林在内的不少委员呼吁,“不能让网络代替监管部门”,“让一切都能暴露在阳光下”。

      统一筹措房源和管理  廉租房公租房可分类补贴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同济大学副校长 郑惠强

      近年来我国各地大规模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截至2012年底已经有近1.2亿人通过不同形式的保障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但是,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快速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以租赁型保障性住房为例,廉租房和公租房是两类产品和两种体系,管理方式差异较大,产品衔接不顺畅,行政管理成本较高,配租后的管理机制和退出机制相对薄弱,建议对租赁型保障性住房统一房源筹措,分类安排使用。
      廉租房实物配租房源的建设筹措应全部纳入公租房体系,统一公共租赁住房准入标准或廉租房实物配租准入标准,统一租赁价格,分类补贴租金,并直接结算给相应的房源产权单位。
      还应统一租赁服务,廉租房实物配租和公租房房源的租赁服务和日常管理工作,应当由统一的运营机构负责,租赁合同期满后经审核仍符合相关申请条件的可以继续租赁,不符合条件的按照规定退出承租的住房。

    (本报记者 孙颖)

http://bjwb.bjd.com.cn/html/2013-03/06/content_53688.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