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瑞哲
明天,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奥林匹克”的“挑战杯”决赛将在沪开幕。时隔十年,上海再次迎来这项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也迎来了内地及港澳台地区的200多支团队2000余名校园创业者。
从新能源到新材料,从电子、医药到金融领域,今年团市委共推36个不同领域的创业项目代表上海参加“挑战杯”,结果全部入围,创历史佳绩。其中21项晋级此次决赛,将争夺金、银奖,另外15项获铜奖。
来自大江南北的大学生在沪上校园办起属于自己的企业,令申城青年创新创业气场大盛,“单位产出”极高。据统计,全城30多所高校的“挑战杯”获奖项目数量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拥有百余所高校的高教大省江苏。
本科生创业项目逾七成
就在今年“挑战杯”开赛前几天,作为“挑战杯”的老选手张文标,凭借“叠螺式污泥脱水机系列产品”,在第14届中国工博会上摘得铜奖。他7年前从武汉大学考入同济大学环境学院攻读环境工程硕士学位,毕业后创办了上海同臣环保股份公司,开发的产品解决了前几代污泥脱水机的老大难问题,在污水处理、石油开采等多个领域大量应用。终于,在与工博会海内外大企业的同场竞争中,他们证明了大学生知识创新的价值。
谢应波是个80后,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往届“挑战杯”选手。他创建的上海泰坦化学有限公司,以“Adamas-Beta”这个国际化品牌自主研发高附加值的化学试剂,5年来试剂品种已达2万种,与近百家药化类上市企业有着战略合作关系,成了国内最大的高端试剂品牌。泰坦化学创造了超过200个大学生就业岗位。随着今年销售额首破亿元,预计可跻身全球高端试剂三大品牌之列。谢应波信心满满:两三年内公司营收10亿元可期。
高等教研资源云集的大学校园吸引着各地学子来沪,也吸引着他们接受创业的挑战。除了这些硕士、博士,创业队伍的主体是本科生。在今年市级“挑战杯”比赛中,各高校263件项目跨10多个行业,其中研究生项目约占两成,本科生项目则近3/4,还有专科生项目10件。
创业赛事体系在沪架起
为何这些创业成功者似乎都与“挑战杯”有缘?都在参赛后真正走上创业路?一套创业赛事体系已在沪架起,为勇于挑战的大学生创业者辟出了“试验田”。
工博会铜奖远远不是张文标的首个大奖,他已在各级创业赛事中屡获奖项,除了全国“挑战杯”,还拿过上海市“张江高科杯”创业大赛银奖,取得同济大学大学生创业大赛二等奖等。在他看来,比试创业尽管不是实战,却是演习,在步入市场之前可知水深水浅。比赛中,无论团队成员、竞争对手,还是专业评委、圈内人士,还有应邀观赛的投资方,都对他完善创业计划、坚定创业信心大有助益。
“以赛代练、拾级而上。”团市委学校部介绍,来自全市高校的400多个科技创新类社团,每年都参加院、校、市三级的各类创业大赛。这一系列赛事仿佛一个阶梯式的大平台,从入门级的“创业梦想大赛”,到现实版的“市场营销大赛”,促进了大学生科创成果向创业转化。
赛事不断链,一步一台阶。一旦学生创业,一套基金支撑体系随之跟进,保证资金链不断。
“我们正力争成为一家上市公司。”谢应波至今难忘,基于他专业团队的专利技术前景,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的20万元给了他创业的“第一桶金”。在短短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引入了天使投资、产业资本等,还引进不止一家风投机构,注入资本近亿元,为资本市场“接棒”酝酿条件。
他的启蒙投资人——市大学生科创基金会介绍,截至今年第三季度,遍布全市各校区的14个分基金点已累计受理创业项目申请2394项,累计批准593项,资助额达1.5亿元。这些创业企业带动了5000多人就业,其中近40家企业的年销售额超千万元,近10家企业达亿元规模。
踏准上海转型发展脚步
从张文标到谢应波,来自申城校园的创业派,在校内外创新创业氛围中如鱼得水,还以高端设计和制造业踏准了上海转型发展的脚步。
3年前才从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硕士毕业的张霁婷,自创上海优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就在环同济设计产业集聚区内,并与杨浦区科委、同济大学科技园联合建立了 “设计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搭建实体和虚拟网促进设计企业协同创新。
张霁婷形象地把上海比作全球设计之都网络的一个节点,而将环同济区域比作一个网络接口。“这个接口,尽管只覆盖同济周边2.6平方公里,却接入了1800家设计企业、2万名设计人员,2011年创造产值的‘流量’是175亿元。”
各大高校都有创业伯乐。与张霁婷差不多,一批学子从“同济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走出,又走进“环同济”的创业新环境。在创业孵化期,校方作为母体,专门辟出2000平方米场地,向大学生提供创业用房,租金远远低于市场价,“亏本”费用由学校补贴。同时,还免费提供部分办公家具及用品,以及免费的公共会议室、会议设备等。当然,园区还为入驻的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包括工商注册、法律咨询等全套服务,并落实各级政府各项财税优惠政策。
同济大学团委书记杨元飞说,“环同济”大圈已经出现3个 “80%”:80%的企业员工数少于20人,绝大部分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活动活跃;80%的创业者为同济人,环保、城规等产业发展与大学优势学科互动,显现知识溢出效应;企业承担的80%研发项目来自上海以外地区,知识经济圈的服务与辐射能力强。
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2-11/24/node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