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国网】300专家聚同济共话我国海底观测未来发展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12-11-14  浏览:

      中国网讯 深入浩瀚海洋,对海洋和海底之下展开长期连续科学观测,正成为国际海洋探测和海洋科学研究的新形式。面对海洋科学转型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如何建设适于我国海域特色和实际需求的海底观测系统?11月7日,为期三天的“第一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开幕,来自国内各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美国、加拿大等华人科学家近300人齐聚会场,交流国内外海底科学观测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共同研讨我国面向海底长期观测的海洋科学学术问题,以及海底观测系统建设战略。

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在大会上演讲

     “随着深海的发现和海底观测系统的发展,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开始步入新阶段,人类要到海洋内部去认识、了解海洋并利用海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在题为《从海洋内部认识海洋》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巨大的深海,另有天地;将实验室建在海底,正在成为新世纪海洋科学发展的方向。人类一旦能够长期连续地从海洋内部观测海洋,其结果必将改变整个海洋科学的发展走向,进入一个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紧密结合的新时期。他表示,“我们能不能举各方之力,抓住这一新机遇,尽早进入海洋科技发展的新轨道,将决定我国海洋事业能否迎头赶上、问鼎国际前沿的发展前景。”
      会议期间,美国麻省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周朦、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王克林、美国地质调查局徐景平、美国MBARI研究所张燕武、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王展坤等多位华人科学家作大会特邀报告,介绍展示国际海底观测建设经验及科研成果。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台湾中研院的专家应邀作大会成果及进展综述报告,我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多位教授也将在大会上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包括由我校主持建设的东海小衢山观测站应用情况。
      本次大会一共设置了7个专题,分别是:海洋沉积动力过程观测、海底地震活动监测、深海海洋动力过程监测、近岸海洋动力过程观测及其全球响应、海洋化学物质输运与循环过程观测、海洋生物活动监测、海底热液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极端环境动力过程观测。围绕这7大专题,共有56个分报告及36个展板报告进行深入交流。
      本次大会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教育部科技司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
http://u.edu.china.com.cn/2012-11/14/content_27107213.htm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