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闻晚报】北极科考队凯旋 记者对话雪龙号科考队员  

来源:【新闻晚报】   时间:2012-10-08  浏览:

晚报记者 王煜 报道

 

 

  在出发三个月后,我国第五次北极科考队完成各项任务,乘“雪龙号”凯旋。航程和时间最长;首次从高纬度穿越北冰洋;成为第一艘经过北极东北航道的中国船只;应邀访问冰岛,是我国科考队首次正式访问北极国家……本次科考创下了我国北极科考史上的多个最新纪录。本报记者专访了科考队员,听他们解释北极科考的意义,讲述冰海航行的故事。

 

 

【考验】

 

和风浪作战与时间赛跑

 

 

  今年30岁的肖文申是这次科考队地质地球物理组的成员,他的任务是沿途取回海底的地质沉积物样本,以便后期进行分析。 “海洋地质研究是一个‘以古问今’的工作,将千百年前的样本与今天的相比较,能了解到自然变迁与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让我们更好地规划今后的作为。 ”他这样解释他的工作。

 

  在三个月的航行中,每到一处取样站点,肖文申就要和其他队员一起,操纵机器把采样装置放入海底。在2000米深的海底采样时,投入和收回采样装置要耗费约两个小时。而操作绞车、龙门架、滚轮,拉绳固定装置的位置,需要六七个人同时合作。这些采样装置都不是轻巧的家伙,例如采集柱状样本的设施,最长可达7米多,从船上吊入海中得分外小心。每次作业完,他们身上都会沾满了泥水。这次雪龙号还在挪威海盆区域投放了一个自重15.6吨、直径6米、高度15米的探测大浮标。这个“大家伙”光是缆绳就长达3800米,全靠人工一点一点投入海中,这个步骤就花去了两个多小时。

 

  远洋航行中,风浪的袭击是对船员的严峻考验。就算是多次出海的老队员,也免不了在刚出发不久经历几天的“晕船适应期”。而第一次搭乘雪龙号出海的肖文申笑称,这次他完全没晕。实际上,这次雪龙号在启航8天后抵达白令海阿留申群岛附近时遇到了强烈的温带气旋,风力达到8级,浪高4米,气温只有6度左右。肖文申回忆,当时船体的倾斜达到了18度;而另一次在北大西洋遇到的风浪,让没关好门窗的船员房间都进了水。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有任务的科考队员还要在甲板上坚持作业。

 

  “和风浪比起来,队员们面临的最大挑战其实是考察时间的紧迫。 ”本次科考队的首席科学家助理何剑锋说。由于航程是规划好的,因此每到一个考察点,所有队员都要争分夺秒,不然就会拖慢整个队伍的进度。肖文申说,一些队员需要取样后及时分析,常常是上一个站点的样本还没分析好,下一个站点就到了,这时只能连轴转。生物组的林和山曾在两天内进行了14次打捞海底生物的拖网作业,那个区域的站点距离都很近,有时两次作业的间隔不到一小时,有时在一个站点要拖两次网;而一次作业,要把生物标本分类拍照、记录统计、取样冷冻,通常要花上两个小时。他和同事们连续50个小时没有合眼,硬是撑了下来。而十几个小时后,他们又要进入新的海域作业。

 

 

【风光】

 

绚丽的冰海好奇的北极熊

 

 

  肖文申现在正在同济大学做博士后工作,从硕士开始,他就开始参与北极考察,曾于2005年到达我国位于挪威的黄河站开展科考。他说,之所以选择北极海洋地质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是因为“从小就觉得能到极地是件很酷的事”,更别提是去做科考了。

 

  挪威的驻站考察是在陆地,而且时间比较短;而这次搭乘“雪龙”在北极冰海的驰骋让他真正确信这个选择确实很酷。“在北极的海域,只要遇上晴天,景色就非常迷人。有一次我在洁白的冰面上看到一轮彩虹,离得很近很近,仿佛随手可以触摸到。而到了傍晚,太阳在天空打转,平静的水面和冰面倒映着火焰般的晚霞,就像天海在一起燃烧。这种美景别处绝看不到。 ”

 

  本次科考队首席科学家马德毅在7月30日写下描述海冰的文字:“北冰洋的冰,大气、大美,千变万化,千姿百态……冰脊耸立冰面蜿蜒而去,犹如静卧在冰海雪原上的巨龙;有的冰面冰包水,融冰过程在冰面触蚀出许许多多的积水凹洼,即所谓融池,星罗棋布的融池晶莹剔透,就像镶在冰面上的海蓝宝石;还有的冰面水包冰,大小不等棱角浑圆的冰体泡在海水中顶着雪帽子,放眼望去就像东北晚秋第一场雪后的湿地……你完全有理由想象和期冀着冰雪融化后,还生命以一片葱茏。是的,北冰洋不会让你失望……”

 

  与北极熊的邂逅也让肖文申难忘。“雪龙船左舷一侧有北极熊出没!”8月25日早上8时左右,广播中传来消息,肖文申立即跑到窗边。他笑着回忆说,看到的场景“很红很暴力”,一只北极熊正在浮冰上享用它的 “海豹早餐”,周围布满了海豹的残骸和大片血渍;头顶还有十几只海鸥在盘旋,等着从北极熊嘴里分一杯羹。北极熊被雪龙号的到来吓了一跳,迅速地叼着海豹跳入海水中离开了。

 

  肖文申说,北极熊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但为了安全起见,队员到冰站上长期作业时,都要有持枪的防熊员同行。同事告诉他,我国第三次北极科考时,曾经有北极熊跑到雪龙号旁边,把爪子搭在船舷上;还有北极熊闯入了科考队员的帐篷,防熊员向天鸣枪才吓跑它。 “它们是北极的王者,从来没见过有人类到它们的地盘拜访,所以非常好奇,想来看个究竟。 ”

 

 

【多彩】

 

两星期拿“北大”文凭开运动会打对战游戏

 

 

  对雪龙号上的队员而言,航行中还要面临倒时差的考验。以从冰岛返航自西向东穿越北冰洋的两个星期为例,共穿越了8个时区,每两天船上的时间就要拨快一小时。在肖文申他们的感觉里,就是每过两天时间就“少”了一小时。结果是下午大家睡得很香,到了晚上三四点全都特精神,都到甲板上来晃荡。其实,队员们的计时系统里,除了格林尼治时间、北京时间和船上时间外,还有一个“站时”,就是定点站位作业的时间。科考队7月在白令海有27个定点站位,抵达每个站位的时间都不一样,有的在凌晨,有的在下午,队员们一有空闲就睡觉休息,睡到站位了就起来作业。 “生物钟混乱了,加上时差的影响,整个就像行军打仗一样。 ”

 

  为了缓解队员们科考工作的疲劳和枯燥,雪龙船上搭建了内部的BBS和即时通讯软件平台,让大家可以聊天交流。肖文申还通过局域网和队员们联网打CS、FIFA等对战游戏。他说,船上的“欧若拉”小酒吧大约每半个月会开放一次,里面的酒水全部免费供应,船上山东兄弟们喝酒的酣畅让他印象深刻。伦敦奥运期间,船上也举行了运动会,有投篮大赛和乒乓球赛,队员们纷纷上阵,战得不亦乐乎。

 

  暂停作业期间,船上的“北极大学”开课了。 “北极大学”从第三次北极科考开始举办,已经成为一项传统活动。肖文申说,各个学科的专家给队员们讲述他们专精的知识,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课程不仅包括海洋地质、化学、气候、生物等理论,还有摄影和医疗保健这样的实用知识。课程结束后,队员们还能得到一本“毕业证书”做纪念。“别人要三四年才能拿到的‘北大’文凭,我们只要两个星期就到手了!”本次“北大”校长、科考队首席科学家马德毅笑称。

 

  “第一次乘船做这么久的北极考察,家人还是很担心的。 ”肖文申说,通过卫星网络,他可以给家人发短信、打电话,还可以发送电子邮件。他说,他和妻子每天都要互通电子邮件,“有事没事都说一声,让她放心。”返航途中抵达日本海时,为了准确按日程回国,雪龙号降低了速度,“那时一船的队员们,尤其是年轻人,都是望眼欲穿,归心似箭啊!”这次科考的119名队员中,有1/3是头次上雪龙号,而不少人都和肖文申同龄,甚至更年轻。他说,在冰岛做学术交流时,对方做演讲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而雪龙号是派出了大量的年轻人队伍。冰岛总统对此感慨道:“这真是颠覆了我之前对中国科考人员的印象。年轻人充满了活力,实在太棒了。 ”~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