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汇报】中日大学生京剧汇演上周在沪举行,台下不少中国学子感慨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2-05-28  浏览:

       田中宏树是日本樱美林大学四年级学生。一年半前,他开始学京剧,尽管到现在生活里还只会用中文说“谢谢”,但已经学了一出《三岔口》,唱词和念白全靠死记硬背。
  上星期,田中宏树和其他几十名一起学京剧的同学来沪参加中日大学生京剧汇演。汇演由樱美林大学及其孔子学院、同济大学及其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办,两个小时的演出,有一个半小时是日本方面表演的。作为日本唯一一所以舞台实践来教授京剧的高等学府,该校开设京剧课已有12年,但组团来中国演出还是第一次。当这些来自日本的同龄人画着脸谱走着台步出现在舞台上时,台下的中国大学生说:我们很惭愧。
唱出《拉网小调》味
  日本大学生这次带来的是《三岔口》、《秋江》和《杨门女将》。若以专业标准衡量,他们的表演恐怕只能用“荒腔走板”、“落花流水”来形容。唱腔听不出调子不说,念白也大多生硬,毫无韵味可言,更不要说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了。樱美林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杨光俊告诉记者,虽说是学习京剧,但这些学生大多没有学过中文,全靠老师用日文注音来对付。碰到大段唱词和念白就只能用日语了,比如《秋江》和《杨门女将》。用日语唱京剧,听上去很穿越,硬生生把一出《秋江》唱出了《拉网小调》的味道。
  因为大多数学生都不会说汉语,所以该校京剧课以教授武戏为主。而很多学生学京剧正是冲着舞台上的好看热闹去的。四年级学生伊藤爱子学习京剧两年多了,她第一次接触京剧是跟学长去旁听观摩课,看见一屋子人舞刀弄枪怪好玩的,回家就拿伞比划了半天。其实武戏更难学,一招一式要做到位,要靠幼功,更要靠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练功不辍。对于这些没有基础的日本年轻人来说,耍花枪、翻跟斗这些动作偶尔为之还行,多做了难免露怯,全副武装地做动作就更难了。《杨门女将》演到后来,有人一个跟斗落地时踩在了自己的衣服下摆,而女将们使出的枪花则不停地和头上的翎子相碰。
只知道大师梅兰芳
  “我还记得他们很多人第一次来上课的时候,练兰花指都会抽筋,掰着手指数要跷哪两个手指;学亮相吧,身体每个部位都不知道该怎么使劲。”看着学生们在台上表演,指导老师袁英明很是感慨。她是我国第一位京剧博士,梅葆玖的入室弟子,在执教该校京剧课之前从未教过这么没有基础的学生,一度很抓狂。
  很多学生在选修京剧之前,根本不知道京剧是什么。三年级的熊木志保去年开始学京剧,在那之前,她和京剧的唯一一次接触是看高年级学生的结业汇报演出,因为喜欢他们“穿得很漂亮,唱得很好听”,就萌生了学京剧的念头。而事实上,即便是上了京剧课后,他们对京剧的了解似乎仍然是粗浅的。伊藤爱子最想学的一出戏是《秋江》,原因竟然是“如果我也能发出那么高的声音,会很有满足感”。而学了三年半京剧、今年刚毕业的江花明里说最喜欢《杨门女将》:“场面很大,很有气势。”问知道哪些京剧大师,他们的答案只有一个:梅兰芳。
通向中国文化之桥
  但是,他们对京剧的喜爱是真的。在樱美林大学,京剧属于选修课程,一年制,每周两次课,有8个学分。很多学生在修满学分后仍然不舍得离开,有空就旁听,还参加节目的排演。不少学生向记者表示,因为京剧,他们想学中文,学更多的戏,学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对他们来说,台步走得好不好、念白咬得准不准都不是最重要的;京剧对他们来说更像是一座桥,沉淀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要素,这座桥的彼岸,是中国人的思想和情感。在排练《杨门女将》时,学生们追着袁英明问:老人,寡妇,这样一群人为什么要上战场?在日本文化里,这是很难理解的部分。据了解,樱美林大学开设京剧课的目的很明确:不是为了培养京剧演员,而是通过京剧这种文化形式的学习,让学生慢慢接触和了解中国文化。京剧课教的全都是传统戏,而这样的尝试至少从目前来看是成功的。
  然而,当中国文化走出国门,不断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的同时,我们自己又为传统文化在国内的传承做了些什么呢?在上海演出期间,有一件事让袁英明很感慨:看见来自日本同龄人稚拙而认真地表演京剧,不止一位中国大学生对她表示“我们很惭愧”。
  本报记者 邵岭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