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本年度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回到了他攻读博士学位的母校,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与昔日的老师们座谈。正值同济105周年校庆,同济校友王澍夺得了国际建筑界的最高奖,也是校庆的一个亮点。
可王澎却有些遗憾:“原本有个计划,把我的工作室关闭3个月,陪着孩子复习功课,自己也能修身养性,不承想竟然得奖了,反而更忙了。”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
王澍的工作室取名“业余”,和老师们交流,他自称:“我很笨。有些建筑师很聪明,能一边搞商业味很浓的设计,也能创作自己想表达的作品。我不行。如果做惯了商业设计,便不会回到自己的理念中,所以,我即使得了奖,也不做商业设计。”
“建筑师,首先得是个文人。”这是王澍喜欢说的一句话,他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扎进自己的建筑中。他设计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里,有农田、有农舍,能在古老的屋檐下听下雨的声音,在当今中国建筑界,是个特立独行的人物。
就因为这个,在获奖前,他并非建筑业的主流;即使在他学习过的母校,按传统标准,也算不得一个好学生。
博士论文一写就是3年
在东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王澍甚至最后没拿到毕业证;在同济建筑与城规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他也面对许多人的质疑:他的博士论文一写就是3年,导师卢济威甚至看不懂他写些什么,前后修改达5万多字。在同济,他为本科生上课,让学生以一幅九宫图设计建筑,结果学生们发现,自己设计的房子厕所、卧室均一般大小,而且不分方向,可自由置换。对此,教师们一片反对之声,认为他教出来的本科生,建筑设计考试一定会不及格。可卢济威教授却站出来为他说话,微笑道:“这个设计有新意,只是基地若是放在水中就更好,在水中就不必去分方向,四面都是水景。”
同济建筑系主流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建筑观念,与王澍的理念格格不入,他回忆说,2000年-2005年,自己在同济读了5年博士,其实到博士生二年级的时候,便不去上那些西方建筑专业课了,每天,打球、散步,做自己喜欢的事,但老师们对他很宽容,时时对他报以微笑,王澍说:“后来我发现,一座好的建筑也会对人们微笑。”
旧砖废弃墙勾勒拼贴画
那么,同济5年,对王澎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他曾说:你在同济,就发现陷在一堆聪明人中间,老师学生都聪明,谈学术做方案,就有很多构思点子,并没有哪一个思想方向你必须遵循不可,同济建筑系就是一块这样自由的地方。
座谈会上,同济的一位建筑系教授坦言:“在我们眼中,你王澎未必是个好学生,可就是这样的学生,有自己思想的学生,能够获得国际大奖,这是我们高等教育的现状。”同济副校长伍江是位建筑规划专家,他认为,中国近30年间,城市快速发展,兴建了无数的现代建筑,可是却出不了一位建筑大师,值得反思。直至今年,因为王澍的非主流,因为王澍建筑作品的“中国元素”,才诞生了一位国际级设计师。伍江说:“王澍的事例证明,作为设计师,先要心中有文化,才能设计出国际认可的巨作。”
没有高楼大厦、没有新型建筑材料,用旧砖、废弃墙勾勒出一幅幅充满写意的“拼贴画”,未来岁月,王澍仍将设计这样的“对人微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