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东方网】千帧图片百幅展板再现同济大学工程教育百年辉煌

来源:东方网   时间:2012-05-16  浏览:

  东方网记者杜丽华5月16日报道:今天上午,“百年卓越工程纪念同济大学工科创设100周年”图片展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综合楼开幕。由此拉开建校105周年暨工程教育100周年庆祝周的序幕。该展览通过100幅展板、千余帧图片,生动再现了同济大学工科教育走过的百年历程以及取得的重大成就。

  1907年,德国医学博士埃里希?宝隆在上海创办了德文医学堂,即同济大学的前身。1912年,德国工学博士贝伦子又在上海创办了同济德文工学堂。两学堂合并,更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1912年春夏,同济工科开学。100年来,同济工科从第一届6名学生、1位教师,发展到如今已有近20个与工程教育相关的学院、千余名教师,业已为国家培养工程人才近20万人,为中国的现代化和工业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片展按时间顺序,分上、下篇共6个阶段,全面展现了同济工程教育的发展轨迹。其中,上篇自1912年起至1952年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2年至1927年,确立了同济工程教育的德国模式;第二阶段为1927年至1937年,迎来了第一个蓬勃发展期,并形成了德国式工学教育传统;第三阶段为1937年至1952年,六次迁校,九年颠簸,但工学教育愈挫愈强,至解放初期拥有了“5系1厂1所职业学校”的辉煌。

  下篇自1952起至2012年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2至1976年,同济大学由综合性大学调整为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单科性工程院校;第二阶段为1976年至1991年,完成了由单一土木建筑类工科大学向多科性大学和从封闭型办学向对外开放型办学的两大转变;第三阶段为1992年至2012年,工程教育呈现了学科设置集成化、人才培养复合化、合作办学国际化、科研创新产业化的大繁荣特征,确立了具有国际背景和同济特色的卓越工程师系统培养模式。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同济的工程教育随着改革开放、“211工程”建设,“985工程”建设的步伐,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飞跃性跨步,如今拥有土木工程、建筑与城市规划、机械与能源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与信息工程、航空航天与力学、交通运输工程、汽车、软件、设计创意、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中德学院、中德工程学院、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中意学院、中芬中心等18个工程教育相关学院,迎来了同济工程教育百年的发展与繁荣。

  另据消息,为纪念贝伦子先生为创办同济工科做出的巨大贡献,同济大学今天还在嘉定校区教学B楼西侧树立贝伦子先生塑像。塑像采用青铜制作,胸像,高1.2米,由著名女雕塑家、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师刘秀兰创作。

  贝伦子先生1880年9月19日生于德国的蒙如瓦,1898年在布雷斯劳的高级中学毕业后进入汉诺威大学机械系学习,1905年获工程硕士学位。此后在波恩农业大学农业机械专业、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任助教,1908年转到科隆的国立联合机械学校任教。1912年来上海领导同济德文工学堂的建校工作,历任德文工学堂首任校长,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工科及同济大学工学院教务长、教授。1927年10月31日在上海逝世,年仅47岁。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