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佛山日报】同济大学教授佛山详解中国文化的精神分裂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12-04-22  浏览:

朱大可

文/佛山日报记者杨丽东

  金钱崇拜、信仰危机、道德沦丧……中国的文化转型该去往何处?昨日上午,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朱大可教授做客南风讲坛·精品讲坛,详解中国文化精神的分裂、遇到的困局,以及未来的出路。

  精神分裂 文学开始“脱裤子”

  朱大可认为,1949年以后,中国发生文化进化模式上的分裂,出现了香港模式、台湾模式以及内地模式。内地模式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出现断裂,其结果就是我们跟这个世界和历史记忆都发生了严重的脱节。

  改革开放以后,传统管制方式跟消费主义相遇,产生了一种古怪的分裂形态,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文化生态。朱大可认为,这使得大众趣味通常围绕“一个中心”和“三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身体的解放,“三个基本点”就是情色+暴力+名人隐私,这深刻地影响了当代社会的趣味。跟这个有关的是肉欲彻底解放,而成为了今天中国一个的文化热点,这些人开始直接地描写男女性爱的感受,直截了当,整个文学开始“脱裤子”。

  “三大危机”源于“三大崇拜”

  朱大可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们陆续出现了信仰危机、信念危机和信任危机,这是一场道德文化信念的综合性的危机。典型的表现如挟尸要价、毒食品、见死不救等。

  我们的道德底线被谁摧毁了呢?一个是权力崇拜,一个是金钱崇拜,一个是肉身崇拜,这三大崇拜充满了我们的灵魂,改变了我们的文化现状。

  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有没有其他的文化选择?朱大可说,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尝试文化选择,但出现了误区:一是文化造伪;二是弘扬糟粕;三是国学热所掩盖的文化无知;四是把传统文化跟人类文化对立起来。如“儒学热”、“读经热”、“大师热”暴露出我们对于文化虚无现状的焦虑。

  对此,朱大可提出,文化转型根本上依赖于我们的文化主体,文化选择在每一个人身上。只有独立、自由而强大的主体,才能完成正确的文化选择。

对话朱大可:

  发展文化产业要前卫也要保卫

  谈文物收藏:

  文物赌徒导致文化价值崩盘

  朱大可对佛山印象最深的是石湾陶塑,伴随着美陶的发展,陶瓷收藏也“热”了起来,然而收藏市场的巨大商机,也让收藏功利化和博彩化。朱大可认为,这种博彩化“是古器物及其文明传承的最大悲哀”。

  在朱大可看来,收藏的博彩化、文物价格的惊天哄抬与大师和作品不无关系。现在很多大师“名不副实”,许多作品仅是大师的工作室制作。朱大可认为,正是因为大师在作品上下的功夫越来越少,使得作品的独创性减少,才为仿造提供了温床。

  由此出现了一种现象:很多所谓大师的作品不是真品却备受追捧,许多非大师的作品精良却难获青睐。如此恶性循环,便培养了一批文物赌徒,这必将导致总体文化价值的崩盘。

  谈文化产业:

  没有做好文化准备而夭折

  经济发展、文化落后;经济过热、文化过冷是当今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普遍情况。对于文化产业,朱大可认为,如今让文化建设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已经是共识。随着制造业发展出现瓶颈,向资源消耗和成本相对较低的文化产业转型是一种趋势。但很多转型因为“没有做好文化准备”而夭折,很多文化产业园的失败就是教训。

  不过,朱大可也坦承,文化产业发展不是一日之功,“必须有文化,才有文化产业。”全国各地在经历了GDP的快速增长后,发展文化产业也要论“质”,即从量时代向质时代转变。

  朱大可建议,发展文化产业要前卫。既要向前,又要保卫,既不能简单回到过去,也不能空想未来。如佛山石湾陶塑的发展,不能依赖传统的工艺美术大师来振兴的模式,而是要引进全国甚至世界各地的艺术思想和艺术家来添彩。

  谈文化遗产:

  切断过去就没有未来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和旧城改造中,要高度重视保护文化遗址。朱大可表示,文化遗产的“推倒”,切断了我们和过去的联系,不知道过去,就没有未来。

  文化遗产特别是地方的文化遗产是当地语言、建筑、艺术和历史的承载,是文化和文明的记忆。如果我们面对的城市建筑千篇一律,历史文化没有差别,我们就没有文化可以选择。

  朱大可建议,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去保留文化遗产原来的环境和味道,保护开发要适应现代生活,需要做一些改造,但不能伤害传统文化。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