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文汇报】同济中意学院打造自己的育人品牌 “硬知识+软文化”培育卓越工程师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11-06-20  浏览:
    再过一个月,同济大学中意学院即将迎来第二届毕业生。和去年首届毕业生创造的“满堂红”一样,今年的毕业生走向是:约70%-80%选择赴意大利继续深造,其余选择就业的学子被沪上几所意资和美资跨国企业“抢空”。   
    作为同济大学一个新兴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意学院正在打造自己的育人品牌。一名卓越的工程师是怎样产生的?答曰:科学合理的“硬知识”+量身定做的“软文化”。   
    后来居上,意国展现“诚意”   
    成立于2006年的同济大学中意学院,是中意两国国家级的办学合作项目。同济大学中意学院项目主管成沫介绍说,作为中意学院第一个具有“试水”性质的项目,PoliTong本科双学位项目集中展现了意大利高等教育机构的办学“诚意”:意大利当时集结了米兰理工大学和都林理工大学两所在国内排名数一数二的学校,携手同济大学开展合作。“在意大利,一个学生想要接受最好的理工科教育,不得不在米兰理工和都林理工之间作出抉择;可PoliTong项目的学生从第一天入学开始就能同时获得两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PoliTong本科双学位项目目前设有机械制造工程和信息技术工程两个专业,80%的教师来自米兰理工大学和都林理工大学。   
    为了吸引最优秀的老师来中国执教,同济中意学院推出了模块化教学:一般情况下,大学生若选修一门课程,周期通常为一个学期;而中意学院则推出了半学期课程,适时增加课程密度,但不压缩课时和学分。在授课时,意方老师多采取案例教学,且讲究课堂互动,时不时要求学生参加小组学习和讨论。而不少中意学院第一期学员反馈说,他们非常喜欢模块化教学。因为大家有了更多时间集中学习、讨论,学习效率可以更高。   
    【办学启示一】开一门课,就上一个学期——这似乎是大学教学安排的思维定势。中意学院推出的模块化教学,提供了另一种上课模式:案例讨论课通常很“耗”时间,增加每周的教学时间,可以解决这一难题。“模块化”的另一个好处是,两门有知识梯度的相关课程,可以从易到难排布。   
    合理的课程是“争”出来的   
    “当时同济和意大利两校确定合作意向后,双方几乎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探讨中意学院的教学方案。”中意学院副院长刘东教授犹然记得当时双方激烈争论的场面。   
    机械制造专业,这几乎是国内所有理工类大学必设的传统专业,所以课程设置也高度趋同。比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按照同济的方案,这些专业基础课都得按部就班地一门门教给学生。   
    但来自意大利的教授却认为,这种带有前苏联印记的教学大纲,已经跟不上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在欧洲,业界普遍认为合格的机械工程师不仅要懂力学,还要懂化学和热力学,否则知识就有缺陷。   
    “显然,意大利教授的意见是合理的。”参与中意学院筹办的刘东,也兼任同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他告诉记者,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师早就有反馈,认为大学机械专业的课程需要“补课”。比如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切屑的同时就会遇到传热、变形问题。学生不懂工程热力学,就像“知识缺了重要一角”。问题是大学的具体专业设置受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约束”,不能轻易变动。   
    刘东说,中意学院5年前第一次招生时,就实施了领先的教学方案,和欧洲强国的工程师教学保持同步。而直到一年前,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才意识到有必要在机械制造专业“升级”相关课程。   
    【办学启示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不断调配的结果,因为产业一直在发展,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教学大纲以及课程内容,必须科学设计,集纳各方专家的智慧。
    “文化场”锻造工程师软实力   
    “很多跨国企业需要工程类人才,但他们对国内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有点不满。”刘东告诉记者,工程师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在团队里工作,语言能力、交际能力以及和外国人的相处技能,都不可缺少。但这些“软知识”,恰是国内大学无法教给学生的。   
    中意学院有个天然的优势:班上一半学生是中国人,另一半学生来自意大利,其中包括留学米兰理工和都林理工的国际学生。“大三时,意大利学生会来到中国,完成一些学分;大四时,中意学生都在米兰理工和都林理工上课。”中意学院项目主管成沫也是一名意大利语老师,他发现置身于国际化教学环境的学生,都会学着和外籍学生打交道。而来自意大利的摄影展、音乐会以及由意大利领馆方面组织的各种大型经济、科技、文化论坛上,如今都不时有中意学院学生的身影。   
    【办学启示三】工程师光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国内很多高校对工程师的培养,目前还聚焦于“产学研”阶段,试图增加工程师的实战经验。而中意学院则认为,给工程师补一点文化食粮也很重要。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