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上海杨浦10所高校与社区签约实行志愿服务对接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1-05-24 浏览:
“小白菜”、“小蓝莓”是上海世博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是城市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世博会之后,如何延续世博精神,开展新的志愿服务,成为各方探索的新课题。
在5月23日举行的 “杨浦区域内高校与社区志愿服务对接仪式”上,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10所高校的团委书记,与杨浦五角场、殷行等12个社区的负责人分别在 《联合推进志愿服务工作协议书》签字,探索通过区校联动方式,推进志愿服务与社区项目的“无缝链接”。
服务供求错位如何避免?
杨浦区文明办近期一项调研摸底显示,区域内高校的近100个团队,已与杨浦各社区近40个点取得了联系,定期或不定期提供服务。但调查中也发现,这些结对志愿服务活动多为自发行为,造成诸多供求上的错位和资源上的浪费。
杨浦区志愿者协会办公室负责人沈立国提到,目前志愿者的招募没有统一归口,各个部门、社区根据自己需求分别招募,社区对需要多少志愿者、现有多少志愿者、志愿者的特长专业等,没有系统的统计、归纳,因此常会出现推一个项目就要重新物色一批志愿者,以致“招募不到人”的情况。
与社区招募不到志愿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高校尽管志愿者队伍不少,却反映“找不到项目”。复旦大学团委副书记厉家鼎告诉记者,80%的复旦学生都加入了志愿者行列,但有相当数量的志愿者队伍开展的活动都是零散的、短期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由于与社区信息沟通的不对称,甚至出现了一个志愿服务点同时与好几支志愿者队伍结对的情况。
针对这样的志愿服务错位,杨浦区文明办搭桥,把“人”与“项目”集中到了同一个平台上来。沈立国表示,在签约之前,12个街道(镇)梳理了一批志愿岗位及需求菜单,而10所高校也提供了一批各专业、有特长的学生志愿者队伍名单,让社区与高校,一一对接,有的放矢。此外,杨浦的12个街道镇将建立“志愿中心”,由社区宣传科负责人仔细梳理志愿服务项目,形成一个个菜单,定期在“志愿中心”公布,供高校志愿者选择。
社区岗位如何增强吸引力?
“世博志愿者是否比社区志愿者更具“含金量”?沈立国表示,重大活动诸如APEC会议、上海世博会及世游赛的志愿岗位,对志愿者吸引力更大:一则经历难得、二则挑战更多机遇更大。
记者采访中发现,许多志愿者觉得,社区就是“婆婆妈妈”事。造成这一“偏颇”认识的,一方面源于志愿者对社区工作的不了解,另一方面也需要社区更新志愿服务的项目。
记者在2011年杨浦区社区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招募汇总表上看到,五角场街道推出了“科学商店”社区志愿服务、“同伴俱乐部”社区青春教育志愿服务等项目。在沈立国看来,社区志愿服务的项目化运作,也是为了更好地吸引专业志愿者,让他们感到社区同样有作为天地。
杨浦区还从建立志愿者反哺机制上,增强社区志愿服务的吸引力。在高校与社区签订的协议书上,强调要共同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为志愿者提供必要的服务保障,并对志愿者进行激励;社区要主动安排岗位,供志愿者挂职锻炼和社会实践;对于特别优秀的在校志愿者,除了可以参与杨浦区“星级”志愿者的认定、评选,当他们就业时,社区及相关部门在优先选聘的同时,给予积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