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千名学生志愿助残服务10年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11-05-23 浏览:
帮一个孩子,造福一个家庭
――杨浦区残联与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手拉手”志愿助残服务10周年侧记
第21个全国助残日到来之际,杨浦区残联与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手拉手”志愿助残服务的“爱心素质拓展基地”也于近日揭牌。
10年来,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近千名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晚间或休息日,义务为残疾人子女提供家教辅导,有近千户残疾人家庭受益。这一义举获得了团中央、全国残联等多家单位表彰,以及 “百万志愿者行动先进单位”、“上海市五四特色团委”、“上海市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等称号。
文化助残 服务社会
“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着怎样的精神风貌? ”为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与杨浦区残联在2001年签订协议,建立了“手拉手”爱心助残志愿者服务活动基地。
为使这一志愿活动薪火相传,在反复听取区残联和广大同学建议基础上,学院团学联例会一致通过了 《爱心助残志愿服务条例》。同时,对每一个参加义务家教的志愿者提出“四个一”要求,即要免费提供一本符合家教需要的学习参考书,每个月至少要和受助学生谈一次心,国定假期期间至少要进行一次家教,每季度至少和学生家长交流一次,把志愿服务做到实处。
随着“爱心素质拓展基地”的揭牌,学院今后将把“课业辅导”升级为“提升全方面素质”。将以万圣节、圣诞节等一系列活动为载体,邀请受助学生参与,让他们在感受多国文化的同时,激发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与兴趣。为开阔视野,将定期组织受助学生参观校史馆、同济大学海洋科普基地、物理实验室等。此外,还将组织受助学生参与体育节、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等活动。
志愿者,辛苦并幸福着
10年来,志愿者们与辅导对象结下了深厚情谊。许多志愿者在暑假期间也不忘以电话慰问、上门家教、网上答疑等多种形式与受助学生联系,起到了良好效果。
受助者小杰同学从小就对英语提不起兴趣,志愿者张旭阳和严诗嘉就将课文情景化,通过生动的模拟对话,引领他进入精彩的英语世界。为让他了解学习是必须花心思的,志愿者特意把自己精心整理的专业笔记本给他看,他看了以后很受启发,笔记也记得认真多了。从第一次见面起,志愿者就和小杰交换了QQ号码,只要有机会就会聊上几句,为他加油鼓劲。
志愿者陆海霞刚拿到受助家庭名单时,一直联系不到他们,在连续打了两天电话仍然未果后,她没有放弃,而是决定亲自去他们家了解一下情况。她在门口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后,终于见到了受助者,原来因为特殊情况,家里的电话线拔了。
“我们不仅是在辅导别人,更是在成就自己。”志愿者王冠有一次重感冒,但他仍坚持上门送教。两天后,他收到一条陌生短信 “你好点了吗?按时吃药,我一直好好学习呢”,当看到第二条短信 “老师,我是你的学生”时,他心中顿时暖流涌动。三个月后,王冠放假回老家了,突然接到一个电话“老师!我英语考了90分啊!”他一听比自己考90分还要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