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历了从信仰危机到信念危机,再到信任危机的演变,中国人的文化精神不断在退化。
——— 朱大可
南都讯 记者王莹 “当下中国的文化正面临着严重的主体缺失。”知名文化学者、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所长朱大可,昨日做客南都公众论坛,解读转型时期中国的文化,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需要构建一个独立自由的文化主体。
文化逻辑存在分裂
朱大可认为,中国文化传承实际上有三种模式,台湾模式和香港模式都以各自的文化堆积模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但大陆的文化模式自近现代开始却是颠覆式的。包括废除文言文、取消繁体字及推广普通话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颠覆,而自20世纪末期后,城市传统建筑继续在经济发展中被摧毁,城市变新了,但城市文脉被切断,中国出现了千城一面,中国在100年内,完成了对过去200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中国文化的“彻底侵害”。
在他看来,中国自“文革”时期的威权主义和改革开放后形成的消费主义,在文化上产生了非常奇怪的混合,由此产生一种文化分裂的中国模式。这种中国模式本质是中国式逻辑,造成了中国与世界的截然不同。这种文化既不是单一的威权文化,也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消费文化,两种对立的文化模式,实际上在中国当下的社会并列存在。
文化“变异”误区
朱大可尤其认为,消费主义的核心在于以“身体”为中心,以色情、暴力、名人隐私为基本要素的消费主义在当下大行其道。而以超级女声为代表展现的“中性化”的审美标准,以及“娘娘腔”的流行,这种不正常的“变异的身体”,一方面,说明在威权文化中中国人的身体长期受到压抑,另一方面,在消费主义时代又处在被解放被消费的状态中,这也是中国文化双重逻辑下的结果。他还认为,包括当下社会流行的古学热、大师热、读经热以及四大名著热等等,现在的文化已经产生了很多的误区。
文化精神在退化
在朱大可看来,转型期的中国文化最需要构建一个独立自由的主体。中国文化普遍关注实际利益,崇拜权利。一个最严重的现状是,中国文化面临严重的主体性危机。这种不足,使得即便是公民意识觉醒的国人,也处于有自我,却缺乏对权力和责任的坚守。
朱大可认为,当下中国本土文化的原创力的缺失值得关注,在转型时期,中国文化应当在反思的过程中,重新盘点和吸纳传统文化的精华,汇入人类共同的审美体系,建立一个文化的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