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青年报】是设计者、建造者更是志愿者

来源:青年报   时间:2010-06-04  浏览:
 

  夜色中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法国罗阿大区的灯光秀点亮了天空。面对着这样的景致,忙碌在工作岗位上的杨秀却几乎无暇观赏——虽然,这恰恰也是他的本行。

  一身白菜服的他高大成熟。在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天桥下,游人络绎不绝,每每面对询问者,他总是用醇厚的嗓音,流利的语速熟练地进行着解答。

  杨秀是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博士,参与了世博项目的灯光设计甚至施工,而如今同样令他珍视的还有世博志愿者的身份。

  本报记者丁元元本版摄影记者施培琦

  同济大学志愿者杨秀:

  志愿心语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不论年龄、身份、职业,只要他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来帮助别人,都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

  师从郝洛西参与灯光设计

  2006年,杨秀考上了同济大学的硕士,如今已经是博士一年级的学生了,而他的导师正是上海世博会夜景照明规划总负责人郝洛西教授。

  20093月,杨秀正式成为郝洛西负责的视觉与灯光研究中心的一员。尽管此时园区的夜景灯光设计工作已经基本结束,但他也幸运地参与到了之后的各项善后工作中。最让他感到幸福的是,自己为世博文化中心的灯光工作贡献了一份力量。

  在文化中心南侧的VIP入口,一幅3.6×24的巨幅玫瑰华丽绽放,西入口更有一幅3.9×30的水墨画诠释着东方之梦,这两块LED数字媒体艺术屏便是杨秀和团队成员们的杰作。

  可别将它简单地当做是一幅画,其中可有不少技术含量和创新之处。他向记者介绍说,一般的LED屏幕如果排布十分密接,不但经济成本高,还会使观者眼部产生不适感,如果在采取低像素排列并加上覆盖层,艺术效果又比较差。而文化中心的这两幅画卷,则又在LED和覆盖层之间加入了中间介质层,小小的一层蕴含着与一切人为因素截然相反的自然元素,从而产生了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杨秀笑称:其实这只是当时郝老师布置给我们的一个课程作业,没想到文化中心的设计者意外地见到之后对此非常感兴趣,于是便有了如今的这两幅画卷。

  更令人想象不到的是介质层的材料——“东方之梦的介质层竟然是黑白两色的塑料垃圾袋,却充分地展示了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韵味。当然,这样的设计图,没有任何建筑工人可以弄明白,所以今年3月正式建造的时候,是老师带着我们在那里干了10多天。直到427终于把这一切全部打理完。而对于杨秀来说,这样的经历使他不但成为了世博工程的设计参与者,还是一名施工者。

  志愿者并不比设计者低端

  杨秀常把自己的导师郝洛西比作妈妈。她不但是杨秀是生活中的慈母,更是学术和为人上的严师。

  得到学校有关部门的通知后,老师就积极鼓励自己的学生们积极报名参加世博志愿者,甚至连她自己都想参与其中。在导师的鼓励下,除了杨秀,工作室还有3位研究生也加入了世博志愿者的队伍。

  杨秀工作的天桥可能是城市最佳实践区最艰苦的岗位之一,每天人来人往问询不断,烈日当头即便在遮阳伞下也是酷热难当;而到了晚上,这里四面通风的环境又足以让志愿者冷得直打哆嗦;一旦大雨倾盆,伞下同样也会淅淅沥沥起来……

  但作为一名用自己的专业奉献世博的设计者,杨秀却说自己并不认为志愿者的身份对比前者会相形失色。

  很多人曾经惊讶地问杨秀:听说你是博士,怎么也来做志愿者?而他同样给出自己的反问:博士为什么不能做志愿者?

  对于自己这一身白菜服,结束了两周服务期的杨秀感触很深: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志愿者,不论年龄、身份、职业,只要他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来帮助别人,都可以把这件事情做好。在我们这个区域,还有一位土木学院的教师也成了世博志愿者。我也去请教这位50多岁的老师加入我们的原因,他说自己没有这方面的经历,想来尝试一下。我想,这样的心态也正是自己所要努力学习的。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