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档案
刘中民,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世界急救与灾难医学理事会理事,中华医学会急诊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擅长顽固性心衰、冠心病以及各种复杂、疑难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和危重病人抢救。
吴 韦,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驻世博园A区(中国馆区)医疗站负责人,骨科副主任医师。擅长微创手术治疗骨折,以及四肢骨干骨折、关节内骨折等外科手术治疗。
2010年上海世博会历时6个月,共184天,期间主要经历夏、秋两季。夏秋两季游玩世博园,分别要做哪些健康准备?我们特送上温馨提醒。
准备篇
世博园区占地广阔,仅围栏内区域就有3.28平方公里,目前日均参观人次在30万左右,游客进入园区之后还需要预约和排队参观,对体力与精力都形成比较大的挑战,游园前可做好如下准备:
1、上海天气变化快,日夜温差较大,建议在参观前一天,查询一下天气预报,及时增减衣服。参观时不妨多备一件外套,避免伤风感冒。
2、为了保证游园期间体能充沛,建议参观者穿舒适、轻便的鞋,如旅游鞋、运动鞋、深齿橡胶底鞋等,切勿穿高跟鞋。对于孕妇、体弱者、有慢性疾病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应尽量减少步行,减少去人流拥挤或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旅途中可搭乘园区内巴士,在等候时间较长的场馆可自带轻便小折凳备用。
3、即使是身体健康的游客,在游园之前也应随身携带一些常用的应急医药用品,如清凉油、创可贴等,患有心血管、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要随身携带常服药物,冠心病患者要带好硝酸甘油片、速效救心丸等药物以备急用,并将本人病情、治疗用药、家人联系电话等信息做成卡片,放在前胸衣袋内,便于急救。
4、游园时尽量做到量力而行,合理分配体力,并尽量按时进餐。游客可提前自备巧克力、饼干、点心、水果等食品充饥,以防因排队等原因耽误用餐。对于一些具有低血糖、低血压和体质瘦弱的朋友此项尤其重要。
夏季篇
1、夏日阳光的紫外线辐射对人体皮肤有很大的伤害。为预防紫外线辐射病,应争取能在午时最高温的时间里入馆参观而避免在外面排队,不要在炎热无风的时候长时间暴露在烈日下,长时间的暴晒会使皮肤发红,严重者可导致日光性皮炎,影响参观情趣。
2、尽量穿浅色、质薄、宽松、吸汗透气的长袖衫,不宜穿黑色的或蓝色的衣服。身体裸露部分应涂上防晒霜;烈日下应戴上遮阳帽或打遮阳伞;太阳镜可有效避免强光对眼睛的刺激,也是游园必备品。
3、大汗淋漓时应多饮含盐类和水溶性维生素的清凉饮料,以保持水分和盐类的代谢平衡。
4、忽冷忽热的气候最易感冒,又闷又热的天气最易中暑。因此,夏季游园时应带些防暑药物,如人丹、清凉油、藿香正气水等。一旦发生中暑,应将病人抬到阴凉通风处躺下休息,然后给病人解开衣扣,用冷水毛巾敷在头部和颈部,并服些人丹或十滴水。如果病人晕厥,可用手指掐压病人的人中穴或针刺双手十指指尖的十萱穴进行治疗。
秋季篇
1、秋季游园时,首先要注意穿戴。“白露”过后,雨水渐少,昼热夜凉,外出游园经常一逛一整天,不要过分迷信“春捂秋冻”的穿衣法则。上海的秋天时风时雨,应备足衣裳,穿轻便防水的旅游鞋为宜,并携带雨具,以防雨淋之后伤风感冒。如遇到风大的日子,切勿迎风而立,避免受凉。寒冷刺激可致体表血管弹性降低,周围阻力增加,而引起血压升高,易发生脑血管破裂出血。要顺应秋天的气候变化,适时地增减衣服,做到“秋冻”有节,方为明智之举。
2、秋季由热转寒,秋天来参观世博会的朋友尤其是外地甚至国外的朋友,要选择通风透光的旅店住宿,睡觉前最好洗个热水澡、泡泡脚,如果走路过多还应搓搓脚心和按摩一下小腿以促进血液循环。若有晕车、晕船、晕机的病史,在参观世博前不应吃得太饱,可预先服用晕车药或时常咀嚼口香糖和含葡萄糖的食物,坐下休息时不要选择阴凉潮湿的地方,如有不适可随时拨打救援电话。
3、秋季干燥,眼睛干涩、咽喉疼痛、鼻出血、便秘等病症时有袭来。游园时因水分消耗大,尤其注意要多饮水,饮食上应以多喝汤及多吃清淡食品为佳,以维持水代谢平衡;同时注意多吃蔬菜、水果,多吃豆类等高蛋白植物性食物,少吃油炸、油腻等速食食品,以防引起消化不良。
4、要注意饮食卫生。秋季易发急性腹泻,饮食卫生尤为重要。在外就餐,餐前最好吃几瓣生大蒜(在出门时可以自备,要选未发芽不去皮的大蒜),不要吃生、冷和不干净的食物,以防病从口入。游园时要带些黄连素、避瘟丹等常效药,以备急用。
5、秋季是花粉过敏症及哮喘病的多发期。有过敏病史的人,要尽量回避有花之处,也可事先口服抗过敏药物,预防花粉过敏。游园时最好戴上口罩或是丝巾,不要接近可能引发过敏的鲜花。对于不明的野花最好不要去采摘,或是随意插在头发上。风大的时候,尽量少在世博园外逗留,多进展馆,因为风可加速花粉的揉散。有哮喘病史的游客在外就餐时尽量避免食用鱼、虾、蟹等海鲜。
6、一些对人体构成威胁的毒虫、蛇、马蜂等,在秋天往往利用树木草丛隐蔽起来,当人们不慎碰到它们时,就会向人攻击。一旦发现毒虫,要立即回避,不要大喊大叫浪费体力。万一被袭击,尽量挤出伤口中的毒液,并迅速去医院救治。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