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大学生自主创业亟需知识产权扶持

来源:法制日报   时间:2009-05-26  浏览:
  上海同济大学MBA毕业的张维勇依托本校专家研发的节水循环系统,开发了“校园节水专家”,创立了节能科技公司。他说,这个节水循环系统科技含量高,适合在各高校推广。虽然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但国内已有不少学校对这一系统表示了兴趣。
  如今,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已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上海松江区联合沪上各大学,挖掘和整理各高校的“闲置专利”,挑选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又适合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提供给有自主创业意愿的学生。此举被认为既是解决当前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难的一种好方法,又能促进高校专利技术的产业化。
  不少专家学者评价说:“大学生选择专利项目创业,既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又可以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而利用"闲置专利"不仅解决了大学生创业选不到成熟项目的难题,更大大降低了创业风险。”
  “闲置专利”促大学生创业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的大三学生徐俊杰,在大一下半学期加入了学生会科创中心,在那里,他不仅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还接触了许多“闲置专利”项目。
  去年2月,徐俊杰发现了本校陈思浩教授及其团队的多年科研成果《微星纳米技术》,该项目早在2007年11月就申请了专利,但由于缺少启动资金、推广力度不够等原因,还停留在“闲置”状态。“虽然不是自己的专利,但是我和我的团队都已经充分了解了这个项目。”徐俊杰说,目前他已经获得了松江区政府20万元的创业基金扶持,将于近期注册成立公司。
  如今,大学生利用“闲置专利”技术进行创业在上海高校已经成为一股潮流。据了解,不久前在上海松江大学生创业大赛上获奖的13个项目中,获得前三名的创业项目都是利用了高校的“闲置专利”技术。曾经有同济学子利用“闲置专利”创业,其项目还在工博会上展出。
  许多学生求学期间,会跟着导师做项目,然而由于导师精力有限,往往会将一些市场发展前景好的项目直接转给自己的学生,他们就以这些核心项目进行创业。在去年交大创业的5名研究生中,这种情况占了多数,在复旦创业队伍中这也是主流。
  上海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通过对沪上高校1200名学生进行的“上海大学生创业调研”发现,59.8%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而在2009年应届大学生中,有21.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这一比例位列“政府部门”、“国企”、“外企”三个传统热门项目之上,成为金融危机后第一代大学毕业生们的首选。“毕业就创业”成了当今大学生们热衷的理想。
  相关人士介绍,大学生信息源丰富、综合素质普遍较高,所以大学生创业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沉浸在高校浓郁的学术氛围下,与学术界关系密切,容易获得好的项目,操作起来更具有优势。
  大量专利“闲置”浪费严重
  随着高校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近年高校专利申请量大幅增长。上海松江区高校专利申请量已经占到全区专利申请总量的30%以上。但大量专利长期“闲置”,产业化比例较低也成为一个难题。
  记者从相关大学了解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每年都有近百个教师科研项目,校科研信息库里目前已经积累了四五百个优秀的科技项目,但是每年能应用于实体型企业的少之又少。同济大学校内的专利项目能够真正产业化的只占到15%至20%,大量项目仍在“睡眠”中。上海交大的教师申请专利每年都在1000项以上,其中只有不到10%的专利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目前全国高校都面临科研成果闲置浪费这个问题,转化率都不到10%。高校内普遍缺乏进一步开发专利的机制、人员甚至资金。
  “一方面是高校大量的成果无法转化,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的发展急需创新科技力量的加入。这实际造成大量科研成果闲置甚至浪费的情况。”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说。
  上海交大团委副书记桑大伟说:“高校老师主要以科研为主,除了少数将专利卖掉或进行技术成果转化外,并没有太多的精力将那些"睡眠项目""激活",这是不争的事实。”
  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产业管理办公室的老师都表示,由创业学生来激活“睡眠项目”,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向,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创业的项目源问题。
  搭建平台推介“闲置专利”
  鉴于目前高校专利技术转化难的问题,上海市政府和各高校都在采取措施。松江区知识产权局积极沟通有关高校,在专家的帮助下,挑选出一批适合学生创业的科研项目,在松江大学城中免费提供创业场地,让这些年轻的创业者不脱离高校这个母体。各大高校则免费提供实验平台,提供导师跟踪服务和创业指导。同时,区科委还在高校、企业家和学生创业者间搭建交流平台,帮助年轻企业顺利成长。已设立高校专利扶持专项资金,整理了600余件“闲置专利”技术提供给相关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推进高校“闲置专利”技术的产业化。
  华东师大对于大学生想利用“闲置专利”进行创业一直持宽松、支持的态度。“如果学生是某个专利项目的发明人之一,只要这个学生有创业的意愿,老师一般都是无偿提供支持,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门槛。”校方表示,华师大科技处将加大与相关机构的合作力度,搭建平台推介高校的专利项目。“如果能利用科学期刊、网络、成果推介会,将高校的闲置专利资源在社会上激活,自然是很好的事情。”
  “我们目前正在做相关调研,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将学校里一些具有市场前景的睡眠项目激活,鼓励创业大学生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同济大学科技处处长吴广明说。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专利管理处负责人表示,市知识产权局将逐步通过试点的方式,积极推动高校专利技术的产业化。
  近年来,山东聊城大学理工学院e通科技社60多名大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学院的指导、帮助下,调研市场搞发明创造,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同学们也通过这种实践为日后创业或应聘就业打下了基础。
  法制日报  2009年5月26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