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中法教育共谱新篇章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9-05-14  浏览:
                 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拓展中外办学新模式
  从最初的“礼节性合作”,逐步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最近10年,上海高校与海外名校合作办学之路,已经越走越宽阔。最近统计显示,目前上海已批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232个,占全国的25%以上,合作的国家和地区超过20个。
  犹然记得1998年,沪上某高校计算机系曾提出与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合作联合培养IT人才,美方高校迟迟没有回复。此合作事项最终因美方认为中国高等教育较落后而石沉大海。
  此后数年,上海各大高校频频向海外名校送去“橄榄枝”,并尝试着以更加平等的方式与海外大学合作,告别以往合作办学中“国内高校承认学生在海外高校修得的学分,而那些海外名校不承认国内学分”的尴尬。
  随着中国加入WTO,沪上中外合作办学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上海高校与海外名校合作办学中,出现了许多强强联合的范例。其中,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的合作办学模式,就堪称中外名校联手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的成功典范。
  不久前,随着一份全新的中法合作培养协议正式签署,同济大学中法合作交流又掀开新的一页。“同济硕士文凭+法国工程师文凭”,同济大学与法国国立桥路大学校携手两校双文凭合作,这是桥路大学校首次在中国颁发在业界认可度极高的工程师文凭。作为法国巴黎高科技大学校集团的核心成员学校,该校还将通过博士生层次的合作来进一步推动与同济大学的合作走向深入。
  中法十年合作办学,见证中法深厚友谊。1999年至2009年,同济大学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以十载辛勤耕耘和累累果实,书写国际合作崭新篇章,被赞誉为“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的成功典范”、“中法教育、科技、文化、经济交流的桥梁”。同济园里的这枝中法共同培植的友谊之花,如今愈开愈艳,芬芳馥郁。
  “和而不同”培养工程和管理人才
  在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东南角,有一栋建筑颇为别致。大楼的一侧是锈红色的耐候钢板墙,另一侧则是灰白色的水泥纤维板墙。这两种色彩、材质迥异的建筑体渐渐走向融合,最终归于一体。这就是同济大学中法中心大楼,寓意“双手相握”、“和而不同”。2004年10月11日,时任法国总统雅克·希拉克造访同济大学,为中法中心大楼奠基。
  牵手同济大学的是法国著名的巴黎高科技大学校集团,为欧洲精英学校联盟成员。它拥有12所最具声望的精英学校,其中包括在法国排名前三位的工程师学校、排名第一的商校。以理工见长的同济大学,很快进入到他们国际合作的视野。
  同济大学两位老校长,原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对中法合作办学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力。
  1998年,中法双方签约,目标明晰:发挥各自学科优势,互相借鉴在工程、管理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联手培养熟谙两国文化、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和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优秀青年人才。为此,理工类双硕士、中外合作MBA,被确定为两种主要合作培养模式。
  “上海国际工商管理硕士”项目(简称“SIMBA”),由同济大学与以工程背景开展国际管理项目而久负盛名的国立桥路大学校共同开创,主要面向业界精英招收在职学员。桥路大学校分布在全球的优质教学网络,为项目提供了三分之二的师资支撑,教授分别来自于伦敦商学院、华威大学商学院、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等世界顶级商学院。
  同时享用两国教育资源,“理工类双硕士”项目开创了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的先河。从智能交通系统、信息新技术、环境工程、城市规划,到建筑和城市设计、复杂材料工程和物质、波与仪器、工业风险管理等,近10个特色专业引人注目。学生在硕士第二年即可赴巴黎高科相关合作学校继续学习一年,并在与专业相关的跨国公司进行为期半年的带津贴实习,最终获双硕士学位。
  企业加盟  助力人才培养
  优质丰富的国内外教育资源,至少16个月的海外留学实习,中法双文凭……这些办学亮点不仅令同济学子眼前一亮,许多外校学生也被吸引而来。SIMBA项目也同样赢得青睐,来自世界500强的学员以及外籍学员的比例不断上升。
  2005年5月,中法工程和管理学院的一张招生简章,以及一场法国米其林公司奖学金推介会,让大四学生辛欣果断放弃了保送读研的机会,选择进入中法学院攻读工业风险管理硕士学位。在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矿业大学校、巴黎化学大学校等巴黎高科成员学校完成课堂学习,以及在米其林总部实习期满之后,他一年前已如愿加盟米其林中国区,如今负责米其林沈阳工厂扩产项目的审批协调工作。
    中法两国知名大型企业直接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使人才培养贴近企业实际需求,这是中法学院办学的又一特色。如今,中法学院董事分别来自20多家中法名企和重要机构,其中包括法国航空、法国电力、苏伊士、米其林、阿尔斯通,以及建行上海市分行、建工集团、申通地铁、中国石化上海石化、上海电信、张江集团等。这些大企业拥有雄厚的实力以及工程和管理方面的理念经验,他们直接参与中法学院的重大决策,为学院持续发展给予资金支持,并为同学们提供大额奖学金、以及大量的实习和就业机会。例如,在法国苏伊士集团和威立雅集团的支持下,迄今培养的近百名获双学位的毕业生中,有八成以上学员已经分别走上这两家企业的工作岗位。
    “中法高校强强合作,加上与两国大型企业联合办学,这使得中法学院在应用人才的培养上具有独特性。”谈到中法学院的办学特色,董事会成员公司之一、中国石化上海石化的董事长兼总裁戎光道这样评价。
  特色独具  拓宽拓深未来合作
  在中外合作MBA的榜单上,同济大学的SIMBA项目一直稳居前列,保持领先。
  2005年,经过近一年严格评审,SIMBA成功通过位于英国伦敦的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协会(AMBA)的认证,成为亚洲地区首个通过这一国际最具权威性的三大MBA认证体系之一的国际合作MBA项目。而从2004年起,SIMBA已连续5年在“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中外合作MBA”评选中名列第二;2008年,进入英国《金融时报》全球EMBA排行前50强,位居全球第37名。
  共享全球优质师资资源,每门课程实行“中外一对一双教席制”。在项目执行主任看来,“国际最著名商学院教授为学员带来了全球最新的工商管理理念、知识与方法,而中外教授的默契合作,又能与中国快速变化的商业实践、本土化的研究成果有效结合在一起。”
  十年来,SIMBA一共送出七届近500名毕业生,绝大多数学员都已成为所在企业的中流砥柱。SIMBA的价值,在学员的职业发展中得到了鲜明体现。
  SIMAB第三期学员朱晓平,从基层起步,现已升任瑞典跨国公司宜家亚太区风险经理;第七期学员苏竹云,毕业后自主创业,独立经营起了专为500强企业提供招聘与培训服务的人力资源咨询公司;第二期学员郭俊合作经营的律师事务所,被评为2008年“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
  据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党委书记周家伦介绍,今后该校将继续壮大SIMBA这一优势项目,积极推动“理工类双硕士”项目获得更快发展,不断开创更多新的合作模式,并以此为重要窗口和平台,加强中法教育、科技、文化、经济等多领域更为广泛深入的合作交流。
  同济大学校长裴钢表示,新近签约的“同济硕士文凭+法国工程师文凭”合作项目,是对原来“双硕士”合作模式的突破,是未来几年重点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变原来的单向输出学生为双向互动,实现中法双方等额互派;另一方面,这一项目从大学三年级开始选拔培养,有望形成本硕博系列培养模式。而博士生层次的联合培养,必定更好地开拓中法高校科研领域的交流合作。
  今年5月17日,同济大学中法学院将迎来十周年庆典,同时将有来自中法著名高校的近30名校长齐集中法校长论坛,共同分享中法高等教育合作经验,展望未来合作前景。
  2009-05-14  文汇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