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同济大学与“永恒北川”——解读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设计方案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09-05-14  浏览:
  日前,同济大学举办了以“我们做了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为主题的汶川地震纪念活动。该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吴长福向《科学时报》记者介绍了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设计方案。
 
北川精神家园
 
  “建设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是北川人民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吴长福是上海市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策划项目专家组组长。他先后5次赴北川实地勘察。站在北川的碎石瓦砾上,看着满眼的残垣断壁,仿佛能听到地下亡灵的哭泣之声。他说:“建博物馆,是对逝者的交代。”
 
  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以遭受“5·12”汶川地震巨大灾难的北川县城及其周边地区为背景,基于北川县境内地震破坏强烈、次生灾害类型多样、展现人类爱的力量、提升人对自然的再认识为建设目标,其总体定位为:一个人类历经特大地震灾难的纪念性遗址博物馆,以“永恒北川”为主题。“地震遗址博物馆的建设,既是体现全民意愿的国家行为,也是所在地灾后物质与精神家园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震遗址博物馆三大区域
 
  “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其实并不是单个的博物馆。”吴长福说,和以往的博物馆不同的是,地震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达2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由地震博物馆及综合服务区、县城遗址保护区及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组成的综合功能体。“这样一个功能综合体,在我国博物馆建造史上没有先例。”
 
  地处任家坪的博物馆及综合服务区以“永恒的记忆”为主题,以地景式建筑结合遗迹保护的设计手法进行整体设计,并以此为线索组织参观流线,以多种互动展示方式,使参观者切身体会到地震的威力和影响,并获取相关知识;县城遗址保护区以“永恒的家园”为主题,强调祭祀与参观并重的原则,在维护遗址保护原真性的同时,通过“守望塔”、“绿色方舟”等的有限介入,以营造遗址的纪念性氛围,并体现对生命的尊重;次生灾害展示与自然恢复区,计划建于唐家山,以次生灾害、自然地貌、地域文化为保护和展示的主要内容,突出震害对水文、地质等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结合周边居民点,展示自然环境变迁背景下地域文化的发展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同济人的情怀
 
  “永恒北川”在同济人的情怀中诞生。
 
  去年8月,上海接受四川绵阳委托,承担起支援“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策划项目的任务,并成立以同济大学为主持单位的项目组。由常务副校长李永盛牵头的领导小组和以吴长福为组长的专家组以及项目工作团队集结了同济大学规划、建筑、生态、景观、旅游、展示、水文、地质、材料、环境、交通等10余个学科方向的专家共同参与此项目。由多专业方向人员组成的调研小组多次赴北川开展现场工作。
 
  2009年2月底,《永恒北川——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最终完成,并由上海市政府送交绵阳市。
 
  北川县城的资料几乎一无所有。“2008年9月以后的一段日子,震后灾区因持续大雨发生了泥石流等极为严重的次生灾害,现场破坏十分严重,与我们仅有的震后航测图的显示已完全不一样了。”回忆当时的场景,吴长福百感交集,“我们带着各种图板和仪器,扎进残垣断壁,从最基本的拍照、测绘、标注开始,一幢楼一幢楼地推进。”
 
  为抓紧时间工作,他们经常把与当地政府领导的沟通交流安排在晚上。短短数月,专家组4次深入北川县城勘察,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所幸我们有当地人员帮忙,他们尽可能详细地回忆,帮我们记录下一个个建筑从前的用途、名称,以及灾难中一幕幕催人泪下的场景——这使得‘永恒北川’逐渐丰满起来”。
 
“守望塔”——对死者的尊重
 
  在遗址区内应该参观与祭奠并重。“与庞贝城不同的是,它不仅是遗址,更具纪念性。”吴长福说,“因为地震就发生在世人的眼前,那么多活生生的生命埋在了里面。”为了体现对亡者的纪念和哀思,多次到遗址现场勘察、目睹地震造成的巨大惨状的专家们特意在设计中加入了“守望塔”元素——在北川县城的入口处、中央区域、南面和北面分别设置守望塔。“4座守望塔的灵感来自当地羌族的塔楼,它们寓意着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受伤心灵的抚慰,面对灾难的坚强和对北川、对生命的永恒守望。”
 
  “每一个细节,我们都在思考着对死者的尊重。”吴长福说。守望塔特地选在无人掩埋的地点。北川县城新建的道路不再穿过县城,而是绕道而行。遗址区未来将没有机动车通行,可能由新能源汽车代替,以不打搅这里的安宁。地震博物馆选址任家坪而非县城,是因为县城中几乎每一幢震毁的建筑中都有遇难者,任何大的建设都不适宜。
 
  方案还用“以生命纪念生命”的方式悼念死者。在遗址保护区,一片片方形树阵穿插在废墟中。在一些重要场所周边,将种上5月开花的白色花种植物,每年的5月12日,这里将开遍哀悼的白花。
 
  有关专家认为,《永恒北川——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策划与整体方案设计》的完成,为北川国家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开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科学时报》 (2009-5-13 A2 国内)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