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两个月,1984年出生的姜月飞就在都江堰度过了整整一年了。在过去的一年中,他和其他19名志愿者一起,分布在都江堰的临时板房安置点、劳动局、民政局等14个基层部门的工作岗位上,开展为期一年的志愿服务工作。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志愿者都是“80后”。他们从上海600多个报名者中精心挑选出来。在过去的这一年,他们经历了余震,经历了与灾民息息相关的各项工作,经历了本不属于这个年龄的成熟与稳重。
“这种经历唯你们20人所独有”
徐杰,1986年生,一年前,他是上海体育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而今在都江堰经济开发区华烨新居管理委员会当团支部副书记。这个小区有534户人家,1708人,徐杰的工作就是在最基层接触这些受灾安置后的群众,同时要和劳动局、民政局等单位对接,将板房区的工作情况、工作进展一一汇总。
“临时机构的事务很杂,很多事情对我们而言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第一次接触。”在徐杰看来,在安置点工作,老百姓的生活、思想都要了解,最重要的就是当群众来反映问题时能耐心倾听,记下来,然后向相关的部门反映,并尽快给群众反馈。
当徐杰说出这连串的话时,你很难将他与“1986年生”这样的信息联系起来。但在都江堰的生活,确实让这20个年轻人成长得很快——当他们打点行装来到都江堰市,等待他们的不是撕心裂肺的场景,不是激烈冲突的感情,不是尖锐直白的矛盾,而是恢复如常的生活,是沉着理性的思考,是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的经历。
“你们和都江堰灾后重建共成长,这种经历唯你们20人所独有。 ”这是令姜月飞很自豪的一句夸奖。姜月飞是同济大学研二的学生,作为上海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姜月飞在过去的一年经历了很多事情,甚至因为当志愿者无法得到女朋友的理解而重新成为“单身”。但就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社会工作组组长张伟令的这句评价,让姜月飞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我们20人是用一年在做一辈子都会铭记的事情。 ”
他们和都江堰有个约会
20名上海志愿者的全称是 “上海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志愿者服务队”,这些经上海市西部计划项目办严格选拔产生的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来自上海15所著名高校,是上海优秀大学生的代表。
去年7月,经历了火车、汽车一路颠簸的上海志愿者们卸下行李走进了“幸福家园”板房,这些毛坯房“家徒四壁”,他们的第一次集体活动就是处理房子地面上厚厚的干灰,把冬冷夏热的板房装扮的和“幸福”靠上点边。
“刚来没多久,就经历了余震,等到8月1日经历一次比较大的余震后,志愿者们情绪都很复杂。 ”徐杰坦言,没有经历地震的时候无法体会,当真正感受到摇晃,看到天花板上的东西都掉下来,大家还是会有恐惧感。 “后来不断的余震让我们都习惯了,就像习惯工作中繁琐的事情。 ”
也就在那时,亲友的担心加倍了。姜月飞的女朋友无法理解姜月飞的选择,东华大学的李俊也面临过同样的问题,比姜月飞幸运的是,李俊缓解了“危机”。对此,姜月飞笑称自己的 “感情基础不够坚固”,但同伴们私下跟记者说,姜月飞还是挺伤心的。
姜月飞的坚强
这样伤心,并未减慢姜月飞的坚强和成熟的步伐。
在刚到灾区后的前3个月,姜月飞被借调到上海市援建指挥部进行灾后重建情况调研。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指挥部社会工作组组长、上海市教委办公室主任张伟令赞扬说:“小姜真不错,提前去为我们打前站,我们调研的时候,他已经对情况如此熟悉。 ”
龙池镇是“5·12”汶川大地震的重灾乡镇之一,离震中映秀镇直线距离仅为3.5公里。7月的一天,酷热难当,去龙池镇的调研因工作需要推迟一天,姜月飞本可以休息一天,但他不愿在家白耗,就主动向老乡询问了去龙池的路线,然后早早从板房出发。
前往龙池的道路损毁严重,公车都已经停驶,只有个体的小车在崎岖坎坷的路上来回载客。姜月飞搭上了已经坐着几个老乡的一辆小面包车,向龙池进发。 1个多小时的颠簸中,他和司机、乘客聊天,努力听着老乡们的四川普通话,对龙池的灾情有了些初步的印象。到了镇上,他又步行90分钟去位于山顶的东岳村察看。
村里受灾严重,不少老百姓住在帐篷里。他走访农户,拍照片。他奔波一天疲惫地回到城里,离他出发已经过去了10个小时。第二天,他对地形地貌、民生灾情的熟悉程度令参与调研的人惊讶,他提供的素材为调研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在所有乡镇的调研工作完成之后,姜月飞提交了4万字的报告,全面记录了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的现状、需求和前景,为上海市对口支援工作的科学决策、顺利开展提供了大量一手材料。
志愿者勇过语言关
“从方言开始学习”是包晓信的经历。学医出身的他在都江堰市最初的岗位是市抗震救灾安置点管理办公室,对工作的最大要求就是听懂四川话。 “那时候我感觉每天早上起来就像做英语听力,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 ”
上海大学的邱云见和东华大学的李俊在劳动保障所工作。跟企业联系、询问用工要求,对民众进行入户调查,落实崔进就业的各项培训,都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板房区的很多人都是农村人口,开始他们听不懂普通话,志愿者也听不懂他们的话。
语言成为很多志愿者迫切需要过的关,听不懂四川话将意味着他们的工作无法开展。
于是,这些年轻人总会抓紧一切机会和川籍队友,和家门口的邻居,和单位同事切磋当地方言。而今,他们中的很多人,都会在和当地人交流的过程中说上一些四川话。
难,女生也不怕
板房生活对于已经习惯了城市生活的20人都是一种挑战,尤其是对于女孩子而言。无论是麻辣口味引起的肠胃不适,还是走上几百米才能上厕所的经历,这些难事,摊到女生面前,总是显得更加沉重。
20名上海志愿者中有6名是女生,她们在一一克服困难的同时,还用自己的细心发现着灾区更多的需求。
“杨主任,谢谢你在板房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公益图书室啊! ”说这话的是幸福家园安置点的居民刘阿姨。这个名为“家园书屋”的项目凝结了上海志愿者的艰辛,见证了他们的坚持。其中志愿者易敏更是花费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来打造这6520名居民的精神家园。
最初,易敏首先找到安置点管委会,工作人员因板房紧张而没法给她满意的答复。她找到了管委会杨主任,详细地描绘自己的设想,杨主任虽然认可她的想法,却不得不为管委会本身的运作考虑,在商业和公益之间犹豫着。
易敏没有被这样的挫折所难倒,她一面自己寻找合适的空间,一面张罗着书架桌椅事宜。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主任也被她的诚意所打动,先后腾出了两处板房供她选择,并且面积一次比一次大。
除了书屋,徐杰、李海博等还牵头组织队友们利用业余时间在华炜新居安置点建立了华炜学堂,专门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并开设兴趣班课程;现在上海志愿者们又在张罗成立 “大学生活”巡讲团,为更多的都江堰高中生开课介绍美好的大学生活,引导他们积极上进发奋学习。
[声音]他们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风范
经过这一年,几乎每个西部计划上海志愿者都有一些生动鲜活的故事,他们经历了无数次余震的考验,更经历了全新工作的锻炼,他们没有畏难和退缩,都得到了所在单位的高度评价,每个人都在重建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志愿服务中成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对都江堰的热爱。
他们的努力,当地的人们也都看在眼里。在采访中,巧遇都江堰劳动保障所所长蒋奕,他得知我们是来自上海的记者,驻足向记者称赞,溢美之词毫不吝啬。
“他们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风范,在基层办事,工作量很大,流程非常复杂,政策针对性很强,但是他们的业务熟练程度真的没话说。从去年7月到现在,他们为都江堰做了很多,老百姓非常感谢。如果可以,我希望他们能留下来。 ”
2009年05月05日 新闻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