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美国汽车业:救赎与沉浮引发的思考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08-12-27  浏览:

      ●主持人:本报记者  柳  森
  ●嘉  宾:马  钧(同济大学汽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一段时间以来,类似“拯救美国汽车三巨头”、“底特律的明天在哪里”的提法,几乎在世界各国媒体上高频亮相,也成为很多美国以外的人展开一场辩论的由头。
  柳森:美国的汽车工业曾经被当作西方工业文明的一个标志,以通用为代表的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也一度在汽车工业甚至是管理科学领域中独领风骚。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们陷入了今天的生存困境?
  马钧:现在大多数的分析认为,美国汽车业之所以迅速“入冬”甚至“濒临破产”,与当前金融危机下的汽车销量急剧下降、汽车行业遭遇资金链断裂有关。但客观地说,金融危机仅仅是此次美国汽车业整体危机的导火索,是最直接的原因,却非真正的症结所在。根本原因还须从美国汽车的历史上寻求解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汽车业所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美国汽车行业历史上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汽车业的福利和相关政策相当优厚。说实话,即使没有现下这场经济危机,业界一般都认为,美国汽车业多年来所积攒下来的这个“高福利”问题,迟早会将这些巨头拉入危机的漩涡。就以通用汽车为例,一个熟练工的平均小时工资就比同在美国设厂的日系车代表丰田高出将近50%。高福利的确令人心向往之,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凝聚剂”,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讲,一个合理的劳资成本结构仍是必须的,否则长此以往就会如美国汽车“三巨头”般背上了沉重的历史包袱。
  第二个问题来自美国“三巨头”的多品牌模式。诚然,通用、福特的多品牌经营策略在中国因为赶上了中国汽车需求井喷的好时代,不仅在销售上大获成功,也率先抢得了相当可观的市场占有率。但这毕竟是特定时间、环境下的成功。在美国本土,“三巨头”正在为他们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凭借着在世界上大举并购形成的多品牌王国付出沉重的代价。除了马自达和沃尔沃,福特旗下的其他品牌如阿斯顿马丁、捷豹、陆虎,几乎都处于严重的亏损状态。要知道,每个品牌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都须长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第三,长期以来,高能耗、高污染、高利润的多功能运动型汽车和多功能轿厢车是“三巨头”主要的利润来源。“三巨头”在北美汽车市场上的份额,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三分之二,下降到如今的51.6%。尽管随着全球经济衰退,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下跌,美国市场汽油价格最近回落到2美元/加仑的平均价格。但预计这种降价是暂时的,一旦未来油价恢复上涨,消费者依然将对“三巨头”的高耗油车型唯恐避之不及。
  柳森:难怪尽管美国政府对于汽车“三巨头”的大救援箭在弦上,分析人士对美国汽车业的唱衰声却一直不绝于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近日表示,美国汽车业已积重难返,救助行动可能无法扭转其消亡之势。难道美国汽车工业真的日薄西山了?
  马钧:业内公认的一个观点是,美国汽车业,尤其是“三巨头”,尽管在数次危机中屡屡过关,但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相反,大多是在政府的呵护下依旧过着好日子。直到进入21世纪,才终于在与日系车的激烈竞争中感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如今,美国汽车“三巨头”面临的,早已不是如何翻身的问题,而是在考虑是不是要接受破产的命运。
  但就我个人来看,美国政府对于汽车业的救援势在必行。首先,据统计,“三巨头”连同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经销商就共雇佣了约125万人。鉴于他们同实体经济广泛的联系,接近250万个工作岗位可能遭到“三巨头”破产的威胁。这对目前失业率逾6%的美国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其次,作为美国最大的制造业部门,美国汽车业总资产达到3350亿美元,每年新车销售贡献了美国GDP的4%。除此之外,“三巨头”还是美国大宗商品的最主要消费者。最关键的是,三大公司一旦破产,其上下产业链随之断裂、消亡,一时半会儿是很难重建的。“三巨头”的破产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企业破产问题,而是关系到美国的经济命脉。
  柳森:但众所周知,简单的救市行为是无法真正拯救一个深陷泥沼的巨型企业的。况且,一个影响力非同寻常的行业的重组计划,往往会牵涉到多方利益的纠结。那么,在您看来,美国汽车走出当下困境,将取决于哪些因素呢?
  马钧:现在作为企业方面来说唯一能做的,我想就是重整旗鼓,在重新梳理业务框架、经营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从做好产品入手寻求翻身大计。所谓做好产品,也就是真正从产品的技术可靠性、生产效率和创新设计入手,在为“过冬”做好准备的同时,对行业进行重新洗牌,有些品牌该卖的要卖、该重组的要重组。但显然,这必将是一个需要五年甚至是十年以上的卧薪尝胆的过程。
  此外,其实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美国三巨头还是大有可为的。尤其通用此前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此次危机当前,应该抓住契机,尽可能呼应日趋成熟的世界新能源汽车的战略发展路径,用尽可能少的成本,联合尽可能多的厂家,争取最大的市场,把以往的技术储备好好利用起来,培育为让整个行业转危为安的重要动力。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从汽车业内人士的角度来看,美国在世界汽车工业的大舞台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少了它,将是一件令人叹息的事情。
      2008-12-27    解放日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