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红十字会最年轻的“遗体接收员”工作极为特殊
【新民网·晚报推荐】昨晚,在同济大学大礼堂“感动同济”颁奖现场,一个获奖者的故事感动了千余位师生,他就是同济大学医学院青年教师施向挺。施老师有不为人知晓的兼职岗位――“遗体接收员”。
最年轻的“接收员”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敢于打破传统观念,愿死后捐赠遗体,他们去世后,不是由医院或者殡葬公司接收尸体,而是由市红十字会和几家医学院直接派人接收,供医学解剖使用,那些所派之人就是“遗体接收员”。施向挺今年正好30岁,他笑着告诉记者:“我可是红十字会最年轻的‘遗体接收员’。”对于这份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工作,施向挺有个形象的比喻:当代“赶尸匠”。相传在几百年前,湘西有个“赶尸匠”的职业,专门将在外乡死去的人带回故里。他说:“我的工作是让一个离去者成为照亮他人生命的使者。”
高风险的“搬运工”
施老师的这项工作极为特殊,要求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一个大年三十的晚上,他正在吃年夜饭,突然接到电话,郊区有个遗体捐献的病人病故了,要求红十字会派车前去接收,施向挺立刻放下饭碗上路了。到了病人家中,等施向挺刚抬起担架时,一个家属突然拿起碗向他砸来,碗击在墙上,碎片四射直接扎进他的手背,鲜血汩汩的往外冒,当时施向挺仍然表情温和,小心翼翼的将尸体搬上车子,直到回来之后才去处理伤口。事后才了解这是当地一种民俗,把碗摔破表示让亲人带走这个碗,一路走好。施向挺对记者说:“其实,那次真的十分危险。因为,很多病人去世后身上携带着病菌,出现伤口,很容易感染病毒,这也是个有风险的工作。”
最大胆的“解剖者”
施老师的另一个日常工作是为医科生上解剖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上好课,他还是要和死人打交道。“解剖课最好的备课方式是先解剖一具尸体”,他告诉记者。于是,施向挺决心夜里下班去地下室练习解剖,没有人有胆量陪他下去,他就深夜单独一人出现在停尸房、解剖室。课前准备标本,课后制作模型,尸体防腐几乎全他承担下来了。凭借着一股对事业的热情,施向挺得到了回报:医学院学生们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
施向挺整天和捐赠的遗体在一起,对他们充满了尊敬。为医学捐出遗体的人虽然已经长眠,但是施向挺用他的责任和爱心让他们变成了永恒!
2008-12-19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