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2月9日电(记者杨金志 刘丹)记者从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悉,目前中国正在开展海底观测科学实验,即把各种观测设备直接放到海底,通过光缆传输信号,以“直播”的方式实时了解海底发生的各种情况。
“搞海洋研究,以前是把海水拿到实验室来,现在是把实验室丢到海底去,长期在那里实时观测。”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中科院院士汪品先说。他表示,海底观测系统是近年来海洋科学的一个新热点,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都在加紧这方面的科研,并开展了海底观测网络的建设。
研究人员李建如博士告诉记者,海底观测系统实验站建在国家海洋局位于东海的一个平台上,目前已经完成监测仪器、水下接驳盒以及光缆的连接和调试,实验装备将于近期沉入30米深的海底,并通过1公里长的海底光缆连接到实验站上。届时,仪器监测到的海水温度、盐度、浊度、海流、泥沙运移等情况,都将通过光缆实时传输到终端计算机上,供科研人员研究海底状况。
汪品先表示,从长远来看,海底观测网络将在海啸、地震、火山爆发的预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譬如海啸,等到发生海啸了谁也不敢去测,但是我把仪器放在海底就可以提前知道;再比如,将来人们可能在家里就能看海底火山爆发的现场直播,”汪品先说,“这个前景不会马上就有,但是值得期待。”
汪品先说,要实现海底观测造福人类的远景目标,首先必须铺设精心设计的海底观测网络,并开展长期的监测工作,获得大量实验数据。中国目前开展的海底观测还处于实验阶段,下一步必须进行观测网络的基础建设,并开展长期观测。
2008年12月9日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