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锋教授细数体育建筑艺术“中国风”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十九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乒乓球队包揽了全部4枚金牌,中国揽金福地北京大学乒乓馆一次次成为欢乐的海洋。兴奋的人群中,乒乓馆设计组牵头人、主创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副院长钱锋教授指着一张张图片,不断重复着一句话:“‘中国脊’在大赛的考验中挺住了,北大乒乓馆是国球的福地。”
大屋脊吹起中国风
奥运场馆设计开始招标,建筑设计师就开始寻找能够将民族、教育、建筑、体育四者集于一体的建筑“符号”:乒乓球——国球;北大——中国现代教育的发祥地;中国传统建筑——大屋脊……“就让变幻着的中国脊来体现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中国现代教育事业的脊梁、中国体育的拼搏精神、传统建筑灵魂。”钱锋很是为这一创意兴奋。他介绍,设计上,经过转化与变异的中国传统“大屋顶”让屋脊围绕中央的玻璃穹隆顶旋转起来,弯扭“飞动”的屋脊带动两侧的屋面形成极富活力的画面,“现代体育建筑的动感与中国传统的‘大屋顶’的美感很好地统一到一起,形成玻璃穹顶。”飞动的乒乓球“旋转着”落“在屋顶中央,国球就这样‘王者天下’!”
贴在墙上的灰色“砖块”像不像长城砖?其实它是颜色近似的混凝土板。除此之外,乒乓馆端庄的外部形状、协调的外部颜色很好地融入周边的建筑中去了。
细细揣摩,金属屋盖与墙体之间向外倾斜的百叶,不同建筑材料之间的过渡“不动声色”;屋角处,是“斗拱”?是屋檐?反正看起来很舒服,也雅致,还时尚,阿拉喜欢。
当建筑碰到古树
在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倡议下,建筑毫无疑问是要给古树让“位子”的。虽然乒乓馆本来就“袖珍”,四周逼仄,但还得给基地东北角的保护建筑——治贝子园及六棵北京市挂牌保护古树挪空间。
设计中,设计者们数次调整方案,退出古树保护规定的范围后,又将乒乓馆地下室向南平移不少。“工作量是增加了,但我们成功地把限制因素转化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得分’元素。”钱锋说。
目前,六棵古树郁郁葱葱、蓬蓬勃勃,与传统建筑一起,成了体育馆东侧最幽雅、静谧的去处。
“金牌”都是压力的产物!不信,您看了乒乓馆就知道了。
环保节能作保证
钱锋教授说:“乒乓馆是新建奥运场馆中运用新技术最多的一个场馆,这是北京奥组委的评价。”他指着蓝色的座椅介绍,座位下送风技术确保了国际乒联赛场区域内最大风速必须小于0.2米/秒的要求;灯光设计除了亮度满足电视转播要求外,设计组还特意将赛场四周的座席与吸声墙面处理成蓝色、银灰色,这样一来,比赛时赛场区域变得瓦亮瓦亮的、乒乓球划过的轨迹也是水闪水闪的。雅典奥运会中成功使用的无铅化专业体育照明产品也在这里很好地应用了,“总体上,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以根据使用、转播的要求,灵活方便地切换。”
墙体采用的是保温隔热材料,利用季节冷暖变化储冷储热的地源热泵技术解决了取暖制冷问题,屋面则采用虹吸式雨水排水系统回收利用雨水。
“乒乓馆圆了我的体育建筑设计梦。”钱锋说。
2008-09-06 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