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给城市留条“回家的路”

来源:新闻中心   时间:2008-07-11  浏览:

                                       ——与阮仪三对话中国城市建筑
   《解放日报》7月11日刊登记者对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的专访,反思了我们当下的建筑文化。 

     阮仪三:不久前,我们同济大学建筑系有专家赶去汶川灾区,了解情况。对都江堰的古建筑群进行实地考察后,得出的结论是“真古董存,假古董毁”,很感慨呀。一条西街上,老建筑基本无恙,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造的房子,都倒了。清朝时候建的二王庙大殿没怎么受到破坏,倒是后来新修的假古董——山门、配殿等都毁坏了。我接到一些电话,反映的也都是类似的情况,真古董还好,假古董倒了。 
     都江堰的无恙,被看作是一个奇迹。理解这个奇迹发生的原因,我首先想到的是应当敬畏自然生态。同样,为什么丽江在那年地震中巍然不倒?1995年丽江申报世界遗产,1996年丽江发生7级大地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打电话来问情况,准备取消这个申请。里氏7级是严重破坏性地震,他们估计丽江可能震得一塌糊涂了。他们没想到,丽江都是中国传统木结构房屋,木柱梁、木屋架,能抗震,就没有发生毁灭性破坏。我打电话问丽江的同志,我问他们房屋塌了没有,他说塌了,我问什么房子塌了,他说你们批评的那幢难看的教师进修学院五层楼塌了,供销社的四层楼也塌了。我又问老百姓的老房子怎样,他说没塌,就掉了瓦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了专家去观察,一看,丽江风采依然。当年丽江成功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记者:是什么决定了这些建筑迥异的命运?

     阮仪三:原因可以说很多,但说到底是人的因素。过去为什么能留下好的东西,我想是因为那些建筑师们不是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而是抱着不朽的心态去设计和建造它们的。你看现在,不少城市的建筑千篇一律,没有特色没有味道。到处在施工,一会儿造,一会儿拆。 
    我国目前在城市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里,我认为有两点确实表现得比较集中。一是,只追求建设的速度,而在建设过程中没有很好地把中国的、本地的、有特色的东西结合起来。二是互相抄袭,盲目攀比,你盖多高的楼,我就盖更高的楼。

     记者:一座座崭新建筑物高耸的同时,一些城市的传统建筑和文化黯然流逝了。

     阮仪三:我始终在说,城市是有生命的,老建筑就是城市的记忆。我们现在一些地方,很热衷拆老房子,造假古董,我是极力反对的。因为,城市是拆不出软实力的,假古董也是造不出文化的。 
    可以举个例子。上海原来12个文化风貌保护区,其中有一个就是在我的强烈呼吁下保存下来的,就是虹口区提篮桥的犹太人历史风貌保护区。后来上海举办犹太人在上海的纪念活动,美国卡特政府时期的国家银行行长,已经92岁了,去了那里,跑到当年自己在上海的家,不用别人指路,就找到了自己家的原址。他还一一告诉别人,“瞧这间房是我们家的,爸爸妈妈睡大床,这边是姐姐的床,那边是我的小床。”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我真的感谢上海,在我们犹太人被全世界赶尽杀绝时,这里收留了我们。”接着,还有至少5-6家犹太人的公司,主动表示愿到这里投资保护,并且都带着感谢中国的心情。你说,这个城市记忆重要不重要?

    记者:您的这个例子,非常生动地具象了一个有关传统老建筑的感性说法:它们是给城市留了条“回家的路”。

    阮仪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一些城市大兴拆建行动,导致了一批承载历史文化记忆的建筑物消失了,走了一条弯路。现在有关部门开始认识到应该保护它们,保护这些“文明的碎片”。 
    不过,战斗仍在继续!过去,我是和“有眼无珠”斗争,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这些优秀历史文化风貌的价值,把珍品当废品。现在,当建筑原汁原味保存下来,一些人因此发财后,我就要和纯粹的逐利斗争。当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成功后,总有些人想多开商店,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因而造成了破坏。一些地方是把保护作为获取经济效益的一个手段,在“保护”的旗号下,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从内部进行深层次的破坏。 
    有个小山村,留存了原真的城镇形态,有明代古塔,还有完整石板路铺成的仙霞古道,小山村留下了完整的 《族谱》,祖屋也都在。被发现后一下子变得很有名,前年他们找我去做规划,去年我按照原样修复给它做了保护规划。 
    最近,我们去一看,简直傻眼了。完全没按我们的保护规划来做,一味迎合旅游市场,主要的老房子没修好,倒在旁边造了很多新建筑。说旅游景点都有牌坊就做个大牌坊,说现在城市都有广场就在古镇前铺了个光溜的石板广场,广场周围弄了雕花石栏杆,还有亭子和碑廊,把山村原来的古朴、原生态场景作了根本性破坏!赚钱可以,但必须在保护的前提下。要合理!然后再赚钱。杀鸡取蛋怎么可以?
      《解放日报》2008年7月11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