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在线5月27日消息:5月22日下午,在采访同济大学第三批赴川规划专家组之际,偶遇同济大学建筑系古园林、建筑史老专家,博士生导师路秉杰先生,他正焦急地想通过媒体呼吁:地震灾害评估刻不容缓。
“地震震不死人,房毁屋塌才死人!”这是73岁的路老对笔者冲口而出的第一句话。在同济大学新闻中心路教授拿出两本看上去有些年代的老书——《日本抗震结构的发展》和《地震与建筑》。这两本书是他早年留学日本翻译的关于日本抗震建筑的珍贵文献资料。他结合自己留学日本时研究当地抗震知识的经验,呼吁灾后当务之急是尽可能最大限度对现场房屋破坏程度及形式进行详实的测量和记录。
“房屋抗震还和规划、房屋选型、朝向有密切关联,这并不仅仅是结构上的问题。所以,在做这些工作以前,我们一定要摸清楚当地地质构造,特别是震后评估工作是我们以后建设工作的重要前提。如果是8级的震级,那就是有史以来最大地震。通过照相、测量、实物记录等手段,记录下真实、准确的信息。眼下还不到建立博物馆和纪念设施的时候,千万不能在救援工作结束后就赶紧用推土机把现场都毁了!”老教授谆谆恳切之言令人动容。
“这次我们付出了万千生命的代价,一定要记住血的教训。虽然我们不能防止天灾,也不能在遇到特大地震灾害让房子完全不倒,但我们完全可以做到让房子慢倒,少倒,争取尽可能多的逃生时间啊!”路老提到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对房屋的抗震问题依然不重视。他谈到多年前日本代表团参观同济大学图书馆后问上海房屋的抗震问题,他回答上海不考虑,因为没有发生过地震,日本专家提醒的话至今让他记忆深刻:“今天不发生地震,并不代表将来不会发生”。
建筑时报 华开颜 2008-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