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他要“还”北川一个新城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08-05-25  浏览:

               ——访同济大学教授、成都灾后安置规划总设计师吴志强   
   
    5月22日,同济大学安置规划专家组60余人赴川,他们立下誓言———5月30日前,完成都江堰、彭州、崇州、大邑4个灾区县市40多个乡镇所有过渡房的规划,以此作为“六一”儿童节礼物送给灾区的孩子们。 
  专家组组长吴志强,这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院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如今又多了一个新头衔———成都灾区灾后安置规划总规划师。记者获悉,就在今日,他提前5天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与他的规划团队完成了40个乡镇过渡房的规划,不到两个月受灾群众就将搬入舒适的新家。 
  与此同时,一个关于灾后城镇村落重建的远景规划,在吴志强心里已然有了定数。他要“还”北川一个新城。 

  早一天规划早一天施工 
  “规划图纸早一天完成,建筑工人就可以早一天开始施工。”作为先遣队进入灾区后,吴志强带领的先遣队走遍了4个市县的80多个受灾的乡镇(村),确定了40多个需要重建的乡镇名单。据吴志强介绍,地震发生后的主体工作主要分三个阶段:一是救灾避灾。救人,采购帐篷;二是安置。临时安置。建设过渡安置房,让受灾群众走出帐篷,同时还要安置建设大军;三是永久性居住建设。目前吴志强在做的是最迫切的第二阶段的工作。 
  吴志强介绍,临时过渡房的设计原则为:安全、实用、方便,选址将坚决避开地震断裂带。房屋为轻钢结构,泡沫隔墙,即使余震来了,房屋倒下来,“顶一下,就能顶住”。 
  每个安置点规模最大不会超过500户为一组,每户为12—20平方米标准化住房。其中,10户为一个标准单元。安置点有公用的厨房、卫生间和盥洗室,还有供临时居委会、心理辅导等使用的社会服务办公用房。另外,安置点还将建临时学校和医院。临时过渡房还要做到“四通”:通水、通电、通气、通电话。固定电话将装进临时房。每户人家的纯居住面积在12到20平方米之间。据悉,这些过渡安置房的使用寿命为1—3年。1—3年后可拆除过渡安置房,依据规划修建永久性住房。吴志强表示,对于全部临时安置房的建设,国家总体的计划是用半年时间建完,希望“能走在所有建设单元的前面”。 

  规划策略比资金更重要 
  通过在灾区的实地考察,吴志强不仅关注那些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屋,同时还密切注意那些没有倒塌的房屋,吴志强发现,坍塌最厉害的是两个地方:一是没有做过规划、规范的农村;二是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留下的所谓的“城中村”。然而,真正经过了现代规划的建筑,按照现代建筑规范建造的房子,毁坏的比例很少,比如彭州市没有一所学校、一家医院倒塌,汶川县城里的房子坍塌也不是很严重。“过去一些镇的选点没有科学依据,很多地方都选在地震断裂带上,作为规划工作者,我们希望通过这次的规划,选择安全的安置点,让老百姓能在此安居乐业。” 
  此外,吴志强还认为一旦发生地震,地震波的传递方向所导致房屋的晃动方向是有规律的。房子如果和震向同向,容易随它一起摇晃,受损严重,而房屋走向和震向垂直的话,损伤明显小得多。所以,“今后,在重建规划中,一定要考虑这个因素。房屋走向和震向交叉,抗震能力可提高3度。” 

  加入新农村规划思路 
  对重建“新北川”,吴志强提出中肯建议:首先是选址,应考虑在这座新城中如何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规划一座新城时,必须读懂当地的山、水和土地的特征,如潮汐的变化、地貌等。一座城市就如同大地的一枚图章,每一枚图章都是对石料的重新创造,规划新城不是“纸上谈兵”,也不是像“画匠”一样在图纸上面去描绘,所有的构思都应该是“踩在土地上”去完成的。 
  其次,重建新城,必须考虑人与人的和谐。对于北川人来说,原有的社会关系可能不存在了,当这么多不同的人聚集在同一个地方,就特别需要一个交流的空间,而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公共空间,为社会重组提供充分的条件,创造新的社会基石。 
  新城所创造的公共空间应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社会生活的规划,如可以放风筝、养鸽子的城市公共广场,通过这类大型的公共空间,让人们在新的社会系统中找到认同感。第二,是地区层面的空间,如一个城市中“南区”、“北区”的划分,让人们在公共空间中更加有归属感。第三,是社区层面的空间,在一个社区环境中,居民们的住所并非完全封闭的,而是在家门外的附近,有一个与邻里充分交流的空间,在规划时创造出可供居民遛鸟、散步、晨练等的平台,这些细节都应充分考虑进去,让邻里之间的生活“活起来”。 
  另外,应考虑人与历史的和谐。规划一座新城不是在设计“T台走秀”,外表光鲜亮丽但却没有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内涵。有故事的城市才会有灵气,北川有太多的历史、太多的故事在其中,新城规划中应充分将那些人文故事保留下来,并融入新城中,让历史文脉传承下去。 
  “我认为一个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人们在沉重的灾难面前,能够重塑对生活的信心。对于那些承受着痛苦的受灾群众,我们的努力工作,就是要还他们一个微笑的城市,一个让人们有信心继续生活下去、并且充满希望的城市”,吴志强的理性分析中饱含着激情。

       (科技日报上海5月25日电)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