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灾害的第一刻起,13亿中国人民的臂膀便紧紧地挽在了一起!大难汇大爱,大灾聚人心。每天,我们都被来自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报道所深深感动。
抗震救灾能第一时间就迅速展开,我们看到了高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同时也看到了高科技强有力的支撑。当灾区通讯设施被毁的时候,正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一号”发挥了关键作用;当灾区天气情况恶劣、无法获得地面灾情时,中科院2架遥感飞机火速飞往一线,为抗震救灾及时提供决策依据;当舍身忘死的人民子弟兵紧急救援部队把高科技装备带到灾区,就是给震中灾区亟待救助的一个个生命带去了鲜活的希望……
5月12日下午2时28分的7.8级大地震后,四川又发生了数千次大大小小的余震。为何余震绵延不断?余震的破坏力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
余震每分钟都在发生
四川省地震局预报研究所副所长杜方研究员在做客新华网四川频道时表示,余震几乎每分钟都在发生,只是震级有大有小。仪器可以记录的微小地震,人是感受不到的。目前,大大小小的余震已有数千次,强度最大的为6.1级,5~5.9级的地震有20余次,6级以上余震有3次。主震震级比较大,因此余震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具体要看余震的衰减情况,目前地震部门仍在密切监测之中。
余震不会超过主震
通常,地震不可能一次释放所有能量,因此四川周边地区至今余震不断。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解释说,一般情况下,余震要比主震低1级以上,一般不会超过主震。而当已经发生一次8级左右的大地震后,短期内再次发生同级别地震的概率非常小。当然,余震也可能造成新的灾害,目前需要提防山区发生滚石、滑坡、交通堵塞、地面破坏等次生灾害。
可能持续1-2个月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首席预报员孙士鋐分析道,对于汶川地震,中国地震局专家普遍认为是板块逆冲引起,而非板块走滑,比如,发生在今年3月的新疆玉田地震属于板块走滑,即土地沿着破裂的断层滑动,能量释放比较彻底,余震较少。而若是由于板块逆冲,则能量释放不彻底,地震衰竭速度较慢,往往会有持续1-2个月的余震期。
在辽阔的中国版图上,“汶川”只是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一个小县城。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却让世人永远地将它铭刻在心。为何是汶川?尽管此次地震的机理尚未完全弄清,但根据目前已掌握的情况,国内外专家提出了各自的解释和判断。
解释1:地震带说
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副司长车时:这次地震属于大型板块断层活动。中国地层分为青藏高原板块、华南地区板块、华北地区板块等6大亚板块。汶川属地震活跃地区,处于全国6大亚板块断裂带上。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张国民:从大的方面来说,汶川地震处于中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涉及地区包括从宁夏经甘肃东部、四川西部直至云南,属于地震密集带。从小的方面说,汶川又在四川龙门山地震带上,发生地震的几率较高。
同济大学地质学家、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汶川属川西地区,属地震多发带,正处我国地势“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交界处,青藏高原隆起后,该地区的板块构造运动比较活跃,比较容易发生地震,其中大部分为7级以上。
解释2:能量积蓄说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二七: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川西龙门山的中心,位于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上。从历史记录来看,尽管龙门山主体没有发生过大地震,但它北边的松潘在1976年曾经发生过7.2级强震。因此,虽然龙门山地区看上去构造活动性不强,但很可能是处在应力的蓄积过程中,蓄积到了一定程度,地壳就会破裂,从而发生地震。
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这次地震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过去几百年里,这一断裂带附近多次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但龙门山主体并没有强烈活动,直到这次地震的发生。断裂自东北向西南沿着四川盆地的边缘分布,长300多千米,宽约60千米,沿断裂青藏高原推覆在四川盆地之上,由于蓄积的应力超过了岩石强度的临界点,地震就发生了。
美国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来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质向东流动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运动,两者边界即为断层面。如果断裂每年运动数厘米,每隔50至70米,积聚的应力和能量就能产生一次7级以上大地震。
解释3:造山运动说
朴次茅斯大学结构地质学家约翰·惠利博士:地震是由建立在液体状地幔之上的陆地之间的运动引起的,喜马拉雅山就是这一过程的证明。除了造成大范围的高原地区外,印度板块的推进还促使青藏高原的物质向东扩张。在四川地区,青藏高原的边缘正被推进到较为脆弱的沉积岩下。这次地震正好发生在标志着这些沉积物边缘的一个断裂带上。
此次汶川地震,除吉林、黑龙江、新疆无震感报告外,全国其他省区市均有不同程度震感,其影响甚至波及越南和泰国。为何波及的范围会如此之广?
关键词1:浅源地震
张国民分析说,汶川地震是大陆内部地震,属于破坏力较大的浅源地震。地震按照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浅源地震大多发生在地表以下30千米深度以上的范围内,而深源地震最深的可达650千米左右。在三种地震类型中,浅源地震的发震频率最高,占地震发生总数的70%以上,所释放的地震能占总释放能量的85%,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
关键词2:震级高
在地震学中,通常地震的震级越高,其破坏力越大。此次汶川地震震级达7.8级,释放的能量很大,其震中地区的烈度(即破坏力度)在10度左右,会造成房屋倒塌、地质滑坡和地面裂缝等毁灭性灾害。
同济大学水利工程系教授周念清认为,地震说到底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过程,震级越高,能量越大,传播的范围就越广。一般说来,超过6级就是强烈地震,可造成现代建筑的损坏;达到7级或者更高,就是巨大地震,所造成损害范围通常达到数百千米。
上海市地震局副局长朱元清博士表示,地震的震级高,产生的地震波就是低频长波,这种波传输距离相当远。一场8级左右的地震所发出的地震波能传遍地球每一个角落,造成地球振荡。因此,这次不但国内普遍有感,我国一些邻国也有震感,国外的地震台也会监测到此次地震的发生。
关键词3:地质坚硬
王二七补充说,全国许多地方震感强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地震发生地汶川-茂汶大断裂带以东的四川地块相对坚硬,地震波传播的能力比较强。作为青藏高原研究专家,王二七对汶川地区地质构造比较熟悉,5月上旬刚去过汶川地区。
关键词4:低频共振
当然,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震波及的范围。众所周知,任何物体都会有自振,而高层建筑的自振恰恰属于低频长波,最容易与地震波发生共振,产生震感。所以,在与四川汶川县距离较远的省市,有震感的地方一般都是高楼。
就在汶川地震发生的一瞬间,不少正在高层建筑上班的员工虽未感觉大楼明显晃动,但却出现一阵眩晕,有人甚至误以为犯了高血压或颈椎病。这种头晕目眩的感觉究竟因何而生?
其实,头晕并非因大楼晃动造成,其罪魁祸首名叫“次声波”。次声波是一种人耳听不见、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它在大气传播过程中的衰减很小,往往能传播数万千米而不会出现明显衰减。
自然界中有许多次声波源,例如火山喷发、地震、雷电、风暴、海啸、流星、极光、电离层扰动等,一切大物体的振动都能产生次声波。强的次声波对人体有影响,因为人体器官的固有频率在次声波的频率范围内。当地震产生的次声波频率与人体固有频率一致时,就会产生共振,人们往往会出现头晕目眩等反常感觉。
2008年5月18日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