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关怀,带着热忱,上海医疗卫生青年志愿者抗震救灾服务队一行20人,几经辗转终于抵达四川省绵竹市。那里,也是此次地震重灾区之一。如今,服务队驻扎绵竹市体育场———绵竹市救灾指挥中心,到昨天上午12:00,在短暂的12个小时内,本市20名青年医疗卫生志愿者兵分三路,迅速投入到紧张的灾后救援工作。
●白天
【第一路】下乡跋涉挨家寻访病人
17日上午8:30分,20名青年志愿者被分成3队。其中一队赶赴九龙镇,在那里,由于当地医院完全坍塌,不少病人正因为找不到医院而只能在家中忍受病痛的煎熬。第一支小分队的任务就是挨家挨户寻找需要治疗的病人,送医上门的同时还要向他们宣传防疫病常识。
记者沿途所见,当地多数房屋已经倒塌,在房屋的附近,灾民们搭起了帐篷。上午10:25分,同济医院的汤敬东医生遇到了一位40多岁的中年女子,由于胸部疼痛,她正满面愁容地坐在帐篷里。聆听了患者的描述后,汤医生初步判断她胸部肋骨骨折,然后给她说了注意事项,并给了她一些常用药。
而在另一处帐篷里,一名扭伤了左脚的小男孩引起了新华医院潘伟华医生的注意,因为小男孩的身上已经布满了红疙瘩。“这是因为天气太热,而你们睡的是麻袋,再加上现在蚊虫厉害,所以你长了丘疹。”在给小男孩涂了药以后,潘医生又与孩子聊了聊他们家的受灾状况。在与潘医生的聊天中,男孩原先脸上的痛苦表情逐渐舒展开来。
【第二路】开防疫会首先建厕所
“绵竹救灾工作已经进入到第二阶段,应以医疗急救和疾病预防并重。”昨天早上9点钟,另一支小分队参与了由山东、湖北、兰州、北京、西安、上海等地医疗急救队领队和疾控工作人员自发召集的救灾会议。
“我认为,现在这里的厕所卫生状况有待改善,尤其是医患用厕不分,很容易引发肠道传染病。”来自武汉大学流行病学教授李十月认为必须重建厕所,并且做到医患分开。而对于垃圾,上海疾控中心的沈春琳表示由于没有专业焚烧炉,焚烧垃圾很可能会使有害物质释放出来,建议应该将医用垃圾消毒后全部深埋。这番话,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16:35分,经过武警官兵、志愿者队伍齐心协力地努力,原先用一块塑料雨蓬围起来的简陋厕所,终于变了样。虽然新厕所只是挖了几道深沟、垫了砖板,但毕竟已经分出了病患专用厕所,这对灾区的疾病防疫工作来说,已经是个不小的进步。
而同时,当沈春琳在灾民居住区进行流行病原调查的时候,他听到,绵竹市各村的村支书正通过喇叭向灾民们广播,“请大家做好房子的卫生,把垃圾放在指定的处理点。两个小时后会有市容环卫的专车来运送。”
【第三路】加入当地医院“值班”
也是在昨天上午9点多,第三批小分队的医生们主动出击:找到了绵竹市人民医院,主动请求参与病员救治工作。“来的真是太及时了!”绵竹市人民医院副院长肖云告诉记者,“5·12”地震后,医生已经全部投入到病员拯救工作中,多数医生平均每天睡一两个小时,仍感力不从心。
受地震影响,绵竹市人民医院目前也已经变成了一座危楼,如今在体育场搭建了临时医院。“今天是我们临时医院正式启用第一天,直接排到我们的值班表中去吧。”肖院长高兴地说。
“你这不仅是单纯性骨折,还伴有神经性损伤,必须转到大医院。”中午刚过,中山医院的骨科医生李熙雷在认真检查了病人张老太的压伤后,告诉她必须马上转院接受检查。“太谢谢上海医生了!”而在医院的另一侧,一名50多岁的男病人受伤以后引起左侧气胸,而当地医院却没有抢救要用的水封瓶。在一旁值班的肺科医院的周晓医生听说后,立刻表示“我们有!我去拿!”在周医生气喘吁吁地传递中,又一名病人得救了。
17日下午5点左右,志愿者们又向当地医院捐赠了近30万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记者手记
重逢!与本报摄影记者会合
昨天下午5点,当施剑平和马骏两位同事风尘仆仆地出现在绵竹体育场时,我心中悬着的大石头终于放下,取而代之的是离胜利越来越近的喜悦。
分赴两路赶赴四川灾区,至今我们已经整整5天没有见面。虽然知道大家都在灾区,但是由于当地交通、信息等一度不畅,所以我们始终无法见面。
马骏瘦了,施剑平的脸被晒黑了,没有时间修理的小胡子让他们都显得略带沧桑。但好在,我们都还好好活着。在灾区的日子里,听到最多的就是关于死亡、疾病和分离。所以此刻,我们才更加感受到平安和相聚的喜悦。
也是在这一天,绵竹体育场通上电了,在志愿者聚集的地方,网络也已经开通。更让人们高兴的是,在青平压在倒塌房屋下的十余名灾民也被救出,虽然已经非常虚弱,但是毕竟还有生命体征。在经过医生的初步紧急抢救后,他们已经被紧急送往成都市的医院。但愿,他们能够顺利脱险。
●明天
我们继续战斗
当记者抵达在绵竹体育场附近的一片空地时,这里已聚集了大批灾民。来自红十字会、北京、湖北、山东等各地的救援者也已到达此地。以一座土丘为界,东南侧是当地灾民聚集的大本营,已经密密麻麻排了几百个式样统一的蓝色帐篷,在帐篷与帐篷之间,挂满了毛巾等生活用品。“5·12”大地震后,灾民们就暂时住在这里。土丘的另一侧,则是救援者们的营地。
等到安好“家”,大家才发现这里的生活条件挺艰苦:暂时没有电,大家于是迅速商定今后只留一人开机保持与外界联系。少数可用的水,被盛放在几个由雨篷临时围成的“水箱”里,由消防车每天从外处运来,10多个志愿者队共同使用。大家只能用一点水浸湿毛巾擦一擦脸,算做是洗漱。
而由于之前信息不畅,志愿者们以为当地夜晚极冷,不少队员都配备了羽绒服等物品。但到了绵竹大家才发现,夜晚其实湿热无比。即便配备了防潮垫,但躺在帐篷里仍然能感觉到背上湿漉漉的。
累了一天了,在周遭帐篷传出的此起彼伏的呼噜声中,在郊外犬吠与蛙声的一唱一和中,志愿者们沉沉睡去。
今天,我们还要继续战斗……
●晚上
建议今后向灾民多宣传治疗免费
尽管留在当地的医护志愿者人数并不少,值班的几位上海医生还是忙到很晚。晚上9点,所有的上海队员终于集合完毕。在略有些闷热的帐篷里,一场小型圆桌会议正在召开。“今天是我们参与救灾工作的第一天,总结一下我们还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提高工作效率。”领队李江英说。
来自肺科医院的胸外科周晓医生提出,“我有两个想法。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不少灾民都会重回已经被毁掉的家园,捡回自己的一些家具。事实上很容易受伤,尤其是房梁等处的铁钉,一旦踩到很有可能会引发破伤风。因此,建议大家在今后与灾民接触时要多注意提醒。”周医生还提醒说,“有些灾民到现在都还不知道治疗是免费的,有病也不肯来看病,我建议这一点我们也要多宣传。”
在这样的分享中,记者了解到,昨天,又有10余名来自青平的灾民在被压5天之后被救出,经过初步分诊后被转诊到各大医院,这让志愿者们更增信心。
2008年5月18日 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