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即时播报:中科院院士称地震为上海建高层建筑提了醒

来源:解放网   时间:2008-05-13  浏览:

      建议高楼上要安装强震仪
  记者李征报道:“上海属于中等地震区,市民不必担忧自身安全。”昨天,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范立础告诉记者,四川汶川地震同时也为上海人提了个醒,由于上海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多,越来越快,上海承受地震的能力也在发生潜在变化,因此今后在高楼安装强震仪、风速仪,以记录和观察地震期间的相关数据就显得很有必要。
  范立础院士是中国地震学会会员,曾在唐山地震后,在国内开创了大跨度桥梁抗震设计及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30多座桥梁,如上海杨浦大桥、长江江阴公路大桥、上海双层高架和立交桥等。他认为,虽然上海历史上并未发生过严重地震灾害,但是地震风险很大,没有规律可言,强度无法预测,因此不能放松警惕。目前本市建筑的高度越来越高,建筑体型也日趋复杂,但一些设计师缺乏抗震设计的经验,因此,高层建筑、重大工程的抗震安全问题必须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范院士建议,今后在重大工程建筑物上,如高层建筑、大型建筑工程等安装强震仪和风速仪就显得很有必要。通过强震仪的定期记录,尤其是在地震期间记录的数据,可以为正确估计震害和减轻震害积累基础性资料,并为工程抗震加固和为同类新构筑物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目前,我国台湾地区、日本等地震高发地的建筑就普遍安装了强震仪。
  不过,由于强震仪价格至少在十万元,比较昂贵,他也认为在目前存在的建筑上安装不大现实,不过可以在今后兴建的建筑上考虑,如提前保留一部分预算;并在不同区域分散布点安装,从而节省开支。
  “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建筑抗震能力不同。金茂大厦的造型很美观,柱体属于细结构,虽然排得很密,抗地震能力就比不过日本的横滨第一高楼,它的柱体更多,就像竖起的外白渡桥。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楼、地铁、高架桥等建筑正在不断地改变这些基本数据。如果发生地震,就好比水面出现波纹时,一根浮在水面的稻草就会影响水波,这些建筑也会影响地震波的扩散。”范院士提醒,今后高层建筑越来越多,造型越来越复杂,这些基本数据的收集就更显重要

2008-5-13  解放网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