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关注民生,地球这本“书”才不会被误读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08-05-10  浏览:
  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的上海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近日开园。所谓地质公园,就有地质“立体教科书”的功能,游客可在此领略世界第一河口冲积岛独特的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有意思的是,在地质公园开园前不久,有两个特别日子连在一起: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23日是世界读书日。这让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这样一个主题——如何尽快地读懂地球这本“书”!
  早就有人在阅读地球了,《静寂的春天》一书就是最好的见证。然而,多少年过去了,这本书的作者也已经去世,但作者留下的问号,却是我们无法回避的。为什么环境问题会愈演愈烈呢?恐怕单纯的理想式思维解决不了问题。
  而问题的实质是必须解决好发展与资源、生活与环境的矛盾。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言,无工业的社会只能是贫困的社会;同样,发达国家也没有资格要求欠发达经济体的居民以遏制生活改良为代价,来控制气候变暖等环境难题。显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只有一个地球。要读懂地球这本“书”,就必须充分理解彼此关切,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探索中加大和加快国际合作的步伐。
  在这方面,崇明生态岛的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崇明生态岛建设是国家的战略决策,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曾经视察崇明,并对生态岛总体规划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以生态岛为战略目标的开发,首先要依托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为此,上海市科委积极推出了《崇明生态岛建设科技支撑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包括陈吉余、翁史烈等院士在内的“崇明生态岛建设科技咨询专家委员会”。同时,在机制上还成立了崇明生态岛科技促进中心。
  不过,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更重要的是产业依托。换言之,自然生态、产业生态和人居生态三者之间必须协调,否则群众是不会买环境账的。针对崇明经济欠发达、人均收入水平低的现状,同济大学的课题组提出了“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思路,为现代农业和循环经济找到了舞台,居民增收也有了产业保证。在人居生态领域,则加快信息、节能与新能源、生态建筑等关键技术和战略产品在岛内的应用。
  很自然,国际合作也积极启动起来,并具有产业导向意义。如在科技部的协调下,意大利国土环境部利用中意能源环保基金投入、在崇明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工程。同时,英国、芬兰等其他欧盟国家的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也都在高度关注和介入崇明生态岛的发展。在国际合作的推动下,崇明还将在其东滩地区构建一个低碳经济示范区,通过关键能源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减少碳排放80%,实现低碳排放、生态环保的建设目标。
  如果崇明成功了,其意义将是世界性的。由此也可以相信,只有在关注民生的前提下,地球这本“书”才不会被误读。
  2008年5月10日 新民晚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