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一桥飞架 钱塘从此安澜——桥梁专家陈艾荣教授解读杭州湾跨海大桥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08-05-03  浏览:

      赤橙黄绿青蓝紫——你能把它与一座桥联系起来吗?5月1日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让五彩斑斓的颜色上了全长近36公里的桥面。除此之外,这座长度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跨海大桥还创下多个“第一”,通车前夕我们跟随同济大学桥梁专家陈艾荣等走上大桥,深度参与大桥建设的专家们对这些第一如数家珍。
挡风屏障:特殊塑料显神威
      钱塘潮的威力世人皆知,而杭州湾跨海大桥横跨在钱塘江的大喇叭口上。东风或东南风刮起时,喇叭口便形成了“窄管”效应——风力迅速被放大。同时,大桥南北航道桥桥面高度近60米,海上风力随着高度的增加进一步增大。而杭州湾跨海大桥的通行采取路桥一致的原则,即只要高速公路能通车,大桥就要做到通车。
      要与公路一致,只有采用风障。但目前国内没有此类风障可鉴,国外也只有法国米约、英国赛文二桥等少数桥梁采用。经过反复比对,同济大学课题组采取了风障设在防撞护栏上。
      放眼望过去,竖琴状的风障从桥塔处斜斜地往远处“滑溜”下去,最高处4.2米、最低1.5米,南北桥塔附近设置风障的总长约5公里。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栏杆托举的风障分外的优雅、恬静,形成了大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风障主要研究者之一王达磊介绍,护栏上装风障,这在大桥中是个首创,风障装好后,当地气象部门专门在一个大风日,开着“追风车”上桥测量。结果,南侧没装风障部分风力10级时,南北主航道桥面风力只有8级左右。
数字大桥:交通信息立体预报
    在桥上,间歇出现的形状方正的电子可变信息板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别看它和上海路况指示牌差不多,它出现在高速干线上却是第一次,而且有很多‘视而不易见’的创新。”陈艾荣介绍。
      同济大学郭忠印课题组的这套灾害性天气桥梁运营管理系统包括气象信息和交通信息实时采集子系统,基于风、雾、雨、冰雪等多灾害天气下的桥面行车控制决策子系统和桥梁运营管理信息发布子系统等。测风仪、监控摄像头、遍布全桥的传感器就是这套系统的“千里眼”、“顺风耳”,它们收集的数据通过系统的模拟试验及仿真,由看不见的的核心决策数据库比对后来给出行车控制措施。
      给出措施后怎样做?各种应对措施都会显示在这些不起眼的电子信息板上,“每一区域的电子信息板告知的内容都是针对各自区段的路面状况的。”陈艾荣说。
海中平台:长虹卧波的一个“顿号”
      “杭州湾跨海大桥首次引入了景观设计的概念。”陈艾荣介绍。景观设计师们借助西湖苏堤“长桥卧波”的美学理念,兼顾杭州湾水文环境特点,结合行车时司机和乘客的心理因素,确定了大桥总体布置原则。整座大桥平面为S形曲线,总体上看线形优美、生动活泼。从侧面看,在南北航道的通航孔桥处各呈圆拱形状,起伏跌宕就像优美的华尔兹转体。
      大桥离南岸约14公里处,有一个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海中平台,卧波长虹有了一个优雅的“顿号”。据了解,这一海中平台是一个海中交通服务救援平台,同时也是一个绝佳的旅游休闲观光台,观光塔、酒店和休闲场所等项目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
      侧身俯瞰,秀美挺拔的柱子纷纷从海底钻出来,成群结队地向观光平台“游”过去,由稀疏而密匝,那是它们托举的四条匝道;匝道从桥两侧向平台“滑”去……转弯了,快到了,地上早就铺好了“红地毯”,那是红色的车道——每个莅临平台的观光客都能体验一回“国宾”待遇!
      一桥飞架,钱塘从此安澜;长虹迤逦,神州分外妖娆!
      2008-05-03      新民晚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