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市民出行,不但可以通过陆上公交去城市的每个角落,还可通过地下轨交同样可以四通八达。根据规划,至2010年世博会,上海轨道交通将突破400公里,与纽约、伦敦地铁不相上下,而这个目标,伦敦地铁是用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才达到的
上海在轨道交通上发展迅速,但也许步伐太快,近日轨道交通问题频频,诸如8号线乘客踏空摔伤事件,6号线拥堵,9号线没有制暖空调温度太低,人民广场站上班高峰时间三线换乘人流“对冲”等等,层出不穷。
虽然,地铁运营部门频频补救细节疏忽,为轨交打上“补丁”,不过轨道交通确实为市民出行提供了方便,为上海的交通运输分担压力,促进经济商业发展,地铁经济时代正在来临。
出行方便减时间成本
2007年上海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后,市民出行条件明显改善,轨道交通的好处不言而喻。
本周三早晨,一位去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上班的林小姐告诉记者:“上班的话还是地铁最方便,虽然早上有的站台很挤,但是只要上了地铁就可以在可以控制的时间里到达单位。”她还告诉记者,原先她是自己开车上班,但是早晨大连路隧道拥堵得太厉害,有时进入隧道口就要花上40分钟到1个小时,实在浪费时间,“现在我通过4号线换乘2号线到达上班地点,节约近一半时间,而且坐地铁也实惠便宜。”
2008年2月4日,上海市政府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统计局局长潘建新介绍说,轨道6号线、8号线一期和9号线一期等实现通车运行后,上海轨道交通运营线路长度达到了262.83公里(含磁浮线路29公里)。
记者了解到,至2007年末,上海全年市内公共交通客运量45.17亿人次,其中,轨道交通客运量8.14亿人次,增长了24.1%,占总公交客运量的18%。且轨道交通和内环线以内409条公交线路全部实施换乘优惠。
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高汝熹向记者表示:“上海的地面交通已经接近饱和,发展轨道交通是国际大城市的经验也是上海的必然选择。”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宁越敏告诉记者:“交通便利也是外商投资考察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标准。轨道交通的发展减少了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提高了城市公共交通的效率。”
世博压力紧急上马
2007年年底,上海轨道交通将新增“三线两段”,4号线修复段开通,“金环”效能显现,此外6号线、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和1号线北延伸段也一齐加入到轨交网络,上海轨交运营线路增至8条,大大缩小了城市空间。
然而,新线路的开通既带来喜悦也带来了忧心,乘坐6号线拥挤,车少、8号线站台落差导致乘客摔伤、9号线没有暖空调等。
地铁运营部门已经开始完善地铁服务质量。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金嘉模告诉记者:“防踏空板已经向各站台推广。”针对另一争议热点,人民广场站“对冲”人流问题,金嘉模告诉记者:“我们试着通过改造2号线站厅的闸机、售票机、自动扶梯等服务设施位置,分散客流。”他还表示在运力上,轨道交通才刚刚开始发挥能效,有许多车辆还没有到位,年底到位后,拥堵现象将减轻。
有业内人士表示,上海轨道交通如此急于上马主要迫于2010年召开世博会的交通压力。《上海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透露在世博会召开期间,来沪客流将达7000万人次,平均每天的客流量达40万至60万人次。到那时,上海公交系统将迎接巨大运力挑战。
有专家表示:“轨道交通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快捷是不可否定的,一些冷暖、路标等问题都是可以改进的小问题,并且我们国家有我们国家的国情,比如人口较多,人们比较偏好乘坐轨道交通等,现在轨交还是试运行,应该给予其发展和完善的时间。”
集约化加剧商业活跃
城市地区的发展往往从基础设施开始,有路才有人流物流,既而才有资金流。所以加快建设轨道交通网络,不仅是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改善城市交通拥堵,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具体举措,也是加快上海“四个中心”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迫切要求。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潘海啸表示:“城市的发展体现在其服务范围的大小。”《上海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上海郊区交通有一次乘车能进轨交网的规划,外环线以外的郊区公交将要加大力度。根据规划将有序发展“区域公交”,形成覆盖9个新城、60个新市镇和600多个居民新村的郊区公共交通网。这样,从郊区新城一次乘车,就能进入轨道交通网络,而从居住的中心村到新市镇,同样是一次乘车就能到达。潘海啸指出:“随着轨道网络的形成和轨交与周边公交的接驳完善,上海这座城市的集约化程度将大大提升。基于此,上海的产业类型将发生转变,人流的集中更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
潘海啸表示:“集约化程度对于商业也有一定影响。”记者获悉,与轨道交通同步建设的大中型换乘枢纽将达80个,其中包括东方路—世纪大道、龙阳路、宜山路—凯旋路、铁路上海站、中山公园、徐家汇、真如、虹口足球场、耀华路、嘉定新城、松江新城等。
徐家汇、人民广场、中山公园等原先就有商圈,虽然不能说上海地铁枢纽站与周边商圈的繁荣关联性高,但是对于促进该区域的发展肯定是有影响的。潘海啸指出:“集约化程度越高,商业覆盖面愈广,也就愈活跃。”
潘海啸表示,还有一点值得关注,上海的轨道网络还将继续编制,到2010年,上海将建成11条轨道线,轨交的普及将有利于分摊上海中心地区的房价压力,使得上海经济良性发展。
2008年02月28日 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