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短命的“第一弯”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08-02-25  浏览:

  2月23日,被上海市民称为 “第一弯”的上海延安路高架外滩下匝道开始拆除。目前,拆除工作正有序进行。
“第一弯”被拆,是上海外滩地区交通综合改造工程的实际需要,但这段著名的高架路设计使用寿命100年、建成不到11年即“退休”的现实,引起了一定争议。有关专家指出,城市建设规划应提高预见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与浪费。

上海告别“第一弯”
  上海延安路高架西起虹桥机场,穿过中心城区后直抵外滩。驱车从外滩下匝道驶离高架时,林立的摩天大楼已被甩在身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会”和浦东陆家嘴现代建筑群扑面而来,视野豁然开朗。不少司机下匝道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放慢车速欣赏美景,致使此处经常拥堵。这条匝道也因此被上海市民自豪地称为“第一弯”。
  前几天,不少上海市民纷纷前往“第一弯”拍照、摄像留念。因为从2月23日凌晨开始,这条匝道要被拆除。
  公开资料显示,延安高架路东段工程是上海“九五”期间实施的重要城市基础设施项目,1996年7月28日开工建设,1997年11月28日建成通车,全长3.06公里,投资13.4亿元人民币。


城市规划应着眼整个系统
  近年来,像“第一弯”这样大型公用、民用建筑过早 “退休”的情况在各地屡屡发生。比如,国内最早建成的立交桥北京西直门立交桥被拆除,使用时间不到19年;设计使用寿命100年的浙江大学医学院教学楼在爆破声中倒下,实际使用只有13年。这其中既有工程本身质量的原因,更有城市规划与建设“短视”的因素。
  一个常在上海规划设计界流传的案例是,上海在建设内环高架路时,曾预计建成后要过20年车流量才达到饱和,但实际情况是,两三年之后道路在高峰期已经拥堵不堪。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教授孙立军说,在目前的城市发展节奏下,基础设施的不断拆除、建设是难以避免的,为整体作出局部“牺牲”也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味依靠“拆-建”这种“水多加面、面多加水”的模式,其发展空间就很有限,不少规划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结果却会加剧矛盾。
  孙立军指出,道路建设的规划应提高预测的科学性,同时,整个规划设计的决策应该超越某个单一项目,而着眼于整个系统。

   新华社记者 叶 锋  新华社上海2月25日电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