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外地过年,加了5天班,看了81个病人,而记者昨天电话连线这名在重庆过年的上海大学生志愿者莫家骥时,他对新年的忙碌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这里人手不多,让当地医生回家和亲人过个团圆年,我累点没关系。”
毕业于同济大学口腔医学院的莫家骥,去年7月参加上海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来到重庆市大足县人民医院,在口腔科挂职工作。刚到大足时,莫家骥显得并不适应,语言障碍曾经让他的工作很不顺手,“当地话很难懂,上了年纪的人又听不懂普通话,有的病人实在不能交流,只好转给当地的医生。”而如今,小莫已经能够听懂一些当地方言了,工作逐渐得心应手,也适应了一周六天的工作强度。他悄悄告诉记者,这半年,他瘦了20多斤。
24岁的莫家骥是家中的独生子,今年过年第一次没有回到天津老家,他说父母也很理解,“志愿服务期本来就一年,回家一趟会占用不少时间,我还是希望为当地多做点事,让其他医生回家和家人团聚。”
春节里的门诊依然繁忙。小莫说,牙疼不是病,但疼起来真要命,节日里犯牙病的人一点也不少,而因为医生少,工作量就成了平日的两三倍。
在记者的要求下,他翻开自己的《志愿者工作手册》,那上面记着每天的门诊情况,“除了初一和初六休息,除夕夜看了14个病人,初二看了12个,初三14个,初四25个,初五16个。”从去年7月21日4时30分到达重庆那时起,每天看了几个病人,有些什么心得,他都详细记录在这本手册上,以便给自己的志愿服务生涯留个记载,也留下一份珍贵的回忆。
对于小莫来说,这个春节中难忘的事情,全都发生在诊室里:初五那天,一个六岁的小孩来拔牙,闹了二十多分钟,就是不让小莫动手,“当时确实觉得束手无策,我就把手中的工具比喻成淋浴头,逗他说,‘叔叔要帮你把牙齿里的小虫子冲出来’。”小莫承认,给小孩子拔牙是最头痛的事,他现在已经总结出一套方法,“耐心加细心,要用一种童话的语言,解释给小孩子听,必要时也要家长配合采取一定的强制手段,呵呵。”说到这里,小莫笑了起来。 每天从医院回到宿舍,小莫就钻进被窝,“这几天太忙了,也太累了,回来就想睡觉。”重庆今年下起了多年未遇的大雪,天特别冷,过年这几天,县城里很多店铺都关门了,没有网络,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他唯一一次社交活动,是除夕夜,被口腔科主任曾广荣邀请着去家里吃了一顿年夜饭,看了春节晚会。“逢年过节,曾主任都会邀请我,同事对我都很热情,他们老是说感谢我在这里服务,我都不好意思了,其实他们教会我很多东西。”
“不知不觉,一年的志愿服务期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说这话时,小莫的声音中透着无限的留恋。今天,小莫将继续上班。他说要把剩余的三分之一志愿者时间过得更加充实。而今年3月,他要报名医师职业资格考试,7月参加操作考试,11月参加笔试,明年1月还有研究生考试。度过了第一个在外的春节,小莫觉得,在忙忙碌碌中,自己真的长大了。
文汇报 2008-02-13 作者:李雪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