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寻找匈牙利籍建筑师邬达克的上海印记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08-02-08  浏览:

              60多幢老房子有同一个“洋爸爸” 

     你可知道,保持半个世纪“上海第一高”纪录的国际饭店、即将迎来80岁生日的大光明电影院、上海“老克勒”们熟悉的“绿房子”,有着同一个“洋爸爸”。
     邬达克,匈牙利籍建筑师。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在上海设计了60多个建筑作品,其中三分之一现在被列入上海市优秀近代建筑名录。今年适逢邬达克诞辰125周年、逝世50周年,上海城市规划管理局与匈牙利共和国驻上海领事馆联合举办“邬达克年”纪念活动。
     这位外籍建筑师给上海留下了怎样的印记?且听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霞虹博士讲述邬达克的上海情缘——
    
1  弄堂情调与战争逃亡者
     打听邬达克,华霞虹说,去新华路上看看吧。也曾坐车经过这条路,但是隔着车窗,到底看不真切。于是,在深冬的一个下午,悄悄融入街景。
     空气清冷,行人寥寥。路两侧的梧桐树,静谧无声,守护着一街安宁。站在新华路一个弄堂口向内张望,一片迷蒙。慢慢踱进去,透过水杉枝叶间的缝隙,小楼一角影影绰绰。再往前,便以为到了欧洲乡村——西班牙风格的螺旋阳台、英国乡村风格的哥特式连体砖烟囱、法国风格的半圆门窗……只有听到老太太的上海话,才觉察到身在何处。不知哪个窗口飘出咖啡香,用蒸汽泡的咖啡,听得见“嗞嗞”声,好像故意不把窗门关紧,让路人想象主人的故事。
     “知道这些房子是谁设计的吗?”记者问弄堂里一位老太太。她眯着眼睛,慢悠悠地说:“我只晓得70多年前就有了。”洋房里的人也许不知道,新华路上十几处花园别墅都由邬达克设计建造。最特别的要数329弄36号的“蛋糕房子”——这是一座上海少有的两层圆形花园别墅,因形似蛋糕而得名。如今它被当作办公用房,小花园也像分蛋糕一样被分割了。邬达克设计的211弄1号花园别墅,现在成了上海民族乐团办公场所,房子里依然保留着原主人用过的家具,别致的尖拱烟囱时不时飘出袅袅炊烟,反S形铁制栏杆让人不禁想到情人凭栏相望的情思。
     90年前,当邬达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被俘、从西伯利亚跌跌撞撞逃亡到中国时,他肯定没想到,上海滩有他的一片天地,他更不会想到,这片天地安顿了一代代上海人的弄堂人生。也许,在战火纷飞的逃亡生活中,他曾经梦想过,有一小块地方,可以让他啜饮咖啡,细嚼饼干,听一段古典音乐……1922年,来上海的第4年,邬达克终于把自家住宅建在了紧邻新华路的番禺路上。
    
2  改建大光明  事业见光明
     邬达克来上海的头几年,为人处世谨小慎微。他掩饰自己来自战败国的身份,设计无一例外参照欧美古典主义建筑的原型,却仍然无法获得同行的认同。那时的上海,外籍建筑师大都是英美人。1933年大光明戏院的改建,为邬达克赢来声誉。
     南京西路216号,大光明电影院淹没在一排商店中,只有巨大的广告招牌提示着它的身份。大厅两侧四道直通二楼的长梯,让人依稀可辨当年的堂皇。掸一掸历史的灰尘,回到上世纪30年代,邬达克到底为大光明带来了怎样动人的模样——
     外部采用立体式设计,大部分由黑色大理石镶嵌而成。入口左侧上方耸立一个乳白色半透明方形灯,成为大光明的标志性招牌。休息厅呈腰果形,中间布置一个圆形喷水池,池中不断喷射出白色水柱,在灯光映射下十分耀眼。观众厅分上下两层,共有2016个软席座位,厅内乳黄色平顶配以金黄色波浪形吊顶镶边。著名电影艺术家沈西苓当年对大光明的艺术设计赞叹不已:“这纯粹是最新的法国风建筑。”
     在老一代上海人心中,大光明背负的往事,让他们自豪又感伤。1928年初建落成时,名流梅兰芳、包天笑、严独鹤为其揭幕,盛极一时。随后,因放映侮辱华人的电影《不怕死》遭到观众抵制,影院上座率一落千丈。1933年邬达克的成功改建,为大光明赢来“远东第一影院”的美誉。
     再次站在大光明前,一幕幕画面在眼前浮现——时髦女子穿着高开衩的薄旗袍,外披厚大衣,从汽车里款款走出。穿红衣的侍者迅速拉开大门。俄国女郎领座。小阿妹胸前挂着长方形藤盘叫卖爆米花和巧克力。天鹅绒的幕布徐徐打开……
    
3  第一高楼穿的是国产“衣服”
     南京西路上还有一个沧桑的身影——与大光明电影院毗邻的国际饭店,同样是邬达克的手笔。它曾保持“申城第一高”纪录长达近半个世纪,测绘部门一直以饭店顶端旗杆中心的位置作为上海的原点。
     70年前,在上海这种软地基上盖摩天大楼,技术难度高。当时,公和洋行、康益洋行等沪上大公司都没有把握,是邬达克敏锐的判断和大胆的决定促成大楼建造。设计国际饭店难度大,因为当时的静安寺路跑马厅一带寸土寸金,地皮仅有1176平方米。邬达克几易草图,最终定稿为一幢美国现代派风格的摩天大厦,地上22层,地下2层,高度83.8米。
     “直到今天,国际饭店依然是经典,它的建筑质量非常好。”华霞虹介绍,饭店采用蒸汽机打桩,桩头均为圆木美松,每根钢柱下打5根梅花桩,最长的桩达39.8米,接近大厦地面总高的一半。由于桩又密又深,所以近代上海高层建筑中,它沉降最少。
     过去上海其他一些高层建筑均使用进口石材饰面,邬达克却让国际饭店内外统统穿上国产的“衣服”——大楼的外墙,1层至3层用青岛崂山黑花岗石贴面,4层至22层用泰山砖厂的棕色面砖;内部门厅,地坪用山东玉佛石铺砌;大厅柱子和墙面,均是国产大理石,淡黄、淡绿相互映衬,十分华美。邬达克曾多次到现场,与中国建筑工人探讨施工问题,饭店建成时,还与工人合影留念。
     国际饭店建成后,成为中外名人、军政要人及名流雅士的重要社交场所。卓别林来上海时,梅兰芳、胡蝶在这里设宴款待;宋美龄在这里与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通电话;陈纳德与陈香梅在这里举行订婚仪式;陈毅在这里宴请解放上海的功臣名将……后来,申城高楼越建越多,这个曾经的“第一高”有些寂寥。近年,国际饭店全面重新装修,邬达克引以为傲的艺术装饰主义风格的内部装饰,已“用假古董换真古董”,消失殆尽。
    
4  “爱神花园”还有“绿房子”
     巨鹿路675号,上海一个知名的门牌号。这里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所在地,然而半个世纪前,这幢花园洋房曾被叫作“爱神花园”,是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弟弟刘吉生的故居。
     “爱神花园”是刘吉生请邬达克设计建造,送给妻子陈定贞的生日礼物。邬达克为刘吉生夫妇的爱情故事所感动,按照希腊神话中爱神厄洛斯和普赛克的故事设计,并出资在意大利制作了普赛克雕像送给刘家。
     邬达克与中国许多民族资本家私交甚密,他的作品多是中国人投资建造的,这在外籍建筑师中并不多见。1935年,邬达克为颜料商吴同文设计了自己在上海的“收山之作”,由于外墙贴绿色面砖,老上海人称它为“绿房子”。作家程乃珊这样评价“绿房子”:外观如一艘邮轮,隔着马路远远望去,犹如一抹烟花翠绿的都市中的苏堤柳荫,在一簇面目模糊划一的城市建筑中,衬出几分自恋的孤寂。
     竣工时,邬达克对吴同文说:“我可以向你保证,这个房子再过50年,也是最现代的。”只可惜,吴同文无法印证这句话了。“文革”时,他遭迫害自杀,与姨太太手拉手死在“绿房子”里。
     老房内外,层层叠叠,都是故事。历史的风风雨雨,夹杂着花园里的内幕秘闻,点点滴滴流传至今。
    
5  大街小巷追寻上海“家什”
     来上海的人喜欢到外滩留影。黄浦江沿岸近两公里的地带,数十幢石头大厦绵延排列,组成华丽、庄重的万国建筑群。从哪个角度拍照,都是独特的风景。“外滩建筑就像是值得上海人夸耀的‘脸面’,而邬达克的作品分散在城市其他角落,贴近普通人生活,布局灵活、自由,外形摩登,是让上海市井生活升华、出彩的‘家什’。”华霞虹说。
     在寻找邬达克的过程中,历史一页页掀开。他设计的医院、教堂、学校、银行、办公楼,像一粒粒珍珠散落在上海的大街小巷。比如,位于延安西路17号的华东医院10号楼,原名宏恩医院,是至今保护最好的近代医院建筑;曾为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办公楼的福州路209号,是原来的美国花旗总会;上海化工轻工供应公司大楼曾是旧上海著名的银行大楼;市三女中的五四大楼过去是中西女塾景莲堂……每一幢房子都埋藏着一段历史,旧上海的故事刻在布满爬山虎和青苔的老墙上。
     邬达克还在上海设计和修建了很多教堂。位于西藏中路汉口路的沐恩堂哥特式风格鲜明,至今仍是举行宗教及社会公益活动的重要场所;位于虹桥哈密路的焉息堂则是座富有个性的天主堂,建筑平面为希腊十字形,还有一个独特的拜占庭式穹顶。邬达克的教堂作品受到罗马教皇的关注,教皇PUIS七世曾请他出任圣彼得教堂发掘小组成员。1950年邬达克在加利福尼亚的伯克利介绍发掘圣彼得墓的过程,当时的美国国务卿专程飞到伯克利聆听。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几代学者,一直致力于邬达克的研究。在他们看来,邬达克属于历史,更属于生活。从老式家庭在院子里通宵达旦唱堂会,到花园洋房举办家庭舞会……这些有趣景象都属于生活。建筑以凝固的形式保存了过去人们生活的印记。邬达克及其作品记录了上海值得留恋的过去,是上海人应当视若珍宝的一笔文化财富。
  2008-02-08 作者:叶薇  新民晚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