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下午,在参加区域经济学年会关于“区域经济学教材大纲”的研讨后,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林善浪教授接受了经济中国网的专访。
首先林善浪教授介绍了同济大学区域经济学学科设置的特点。他说,根据同济大学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同济大学区域经济学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对自身的定位,具体来说,就是依托学校里城市管理、土地管理、建筑管理等优势学科,培育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经济学学科。学科以区域规划与管理为重点,开设的特色专业课程主要有城市与区域经济规划、城市管理、企业布局理论与方法等。同时,开设这样内容的课程也同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相一致,因此颇受外界的好评。
林教授认为,儒家文化影响下的东亚国家普遍强调政府的作用,中国更加如此。加之目前中国现实中突出的区域差距问题,这就意味着区域经济规划在中国具有极大的潜力和应用空间。同时,由于这门学科的基础是区域理论、发展经济学与区域经济比较优势理论,这就要求这一领域的学者与研究生具有较综合的学术能力,这也是对这一领域学者研究的一个挑战。
在谈到现实问题时,林善浪教授主要就当前中国中央政府设立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热点作了分析。他的解读是,国家的这一方针是在我国逐步实现经济与社会体制改革的重大措施,旨在由国家提供必要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放手让这些试验区探索各自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的规律。他强调说,这种小范围试验的方法同80年代以来我国在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上推行渐进式的改革措施的做法是一脉相承的。更如今的改革局面是,在金融方面的改革风险最大,在企业与社会保障机制方面的改革成本最大(财政压力),在政府机制上的改革阻力最大。正是有着这诸多难处,中央才更加谨慎行事,选择了部分试点区作为探路的先导。林教授认为,对这些综合改革试验区而言,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要力求在点上取得突破。他以上海浦东试验区为例,上海的综合改革的切入点就在于镇与街道、社区的改革。由此,各个试点区都可以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突破口。一旦有了这个突破口,下一步的改革将会变得顺畅得多,从而便于一以贯之的开展下去。
在采访中,林教授还谈到了全球化下产业转移的问题。经过自己多年的观察,他得出的结论是,当今的产业转移越来越表现为按产业链在不同区域间进行布局。公司企业将总部仍留在作为信息中心的发达地区,而将加工部门转移出去,销售部门则依据市场进行布局,跨国公司以及国内的著名大型企业如青啤、宝钢无不如此,这也是当前区域产业积聚的一个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