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场副中心地下空间设计印象
◆程国政 文
“随着‘创智、华联、万达’三大公共商务建筑群的建成使用,五角场作为21世纪上海市副中心的面貌已经端倪初露。”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副主任束昱教授介绍说。
顺着“鸭蛋”往里走,我们发现有两条标志清晰的通道分别连接着“华联和万达”的地下商城。沿着通向“万达”的地下步道往前走,大家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头顶红红的“甜麦圈”吸引住:圆圆的麦圈层层叠叠组成指向明确的三角形;灯光从里面溢出来,洒在光滑的地面上、洒在栅栏状盆栽的棕榈、映山红上,煞是好看。“像这样的地下商城公共步道交汇处,在顶部用这种形状加以凸显指引,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手法。当然要是在与顶部对应的公共步道处将四角形盆景绿化改为曲线形(或圆形、或椭圆形)绿化景观,与上面‘麦圈’的呼应就更有品位了。”束昱说。
“水在头顶流。”我们惊呼起来,循着响声,眼睛不由自主地顺着玻璃屋顶上水流的方向寻找水源:地面上,地下入口处放置了水管,层层跌落的水流在玻璃屋顶上越过三层玻璃顶后纵身跳入十字交叉处的水池里;细看,水中竟还布置了稀稀落落的水草,有的还开着淡紫的细花。池中,红色的小鱼摇着透明的尾巴,欢快地腾挪游弋,原本单调的地下空间立即生机勃勃起来。这里是“万达”地下商城中心处的主出入口地下十字交汇处。
位于华联商城北部的“创智天地”更是一派生机勃勃。阳光下,下沉式广场上的树、竹青青翠翠;青草如毡,翠色欲滴……
“可以说华联商城内部空间环境的营造,在地上、地下空间的协调技巧与艺术创造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束昱说,高高的大厦,从地下到屋顶,一眼到顶,屋顶是优雅的椭圆形,宛如一只小憩的飞碟,“玻璃承天接地,天、地、人便相通相接,便有了气通脉应式的和谐。”融为一体
链接
营造地下空间新地标
同济大学地下空间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束昱
如果说人民广场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代表了上海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平的话,那么五角场地区的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则集中反映了上海21世纪初的新水平。可以说,五角场副中心已经成为新世纪上海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新地标。
首先,“鸭蛋”为核心的下沉露天式地下广场把五角场地区规划建设的约40万平方米地下空间设施有机地联成了一个秩序井然、系统严密的整体。站在圆形的广场走廊上,波光粼粼,水影接天,宽大的地下广场入口标志醒目地指引着人们正确地通行……应该说这个广场完全可以成为杨浦区市民集会娱乐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
其次,过渡空间的营造也在延伸性、通透性上更注意和谐协调。五角场下沉露天式地下广场与顶部椭圆形“鸭蛋”相呼应。广场上各处过渡空间都显得非常圆润柔和,要么用红红的圆圈组成醒目的顶饰,要么使用长长的水流吸引行人的注意力,加上地下每一处只要有可能都巧妙地“借”来阳光,通透性、绿荫感和随处可见、生机勃勃的生命吟唱让人很容易就忘记了身处地下,很容易被吸引、被感动。
“创智广场”对于边上的创智天地商务中心及五角场副中心地下空间,应该说是最为精彩的一笔。下沉广场在上海已经普遍,但是用这种开放、阶梯式下沉式广场把江湾体育场这座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与本世纪初非常现代的建筑串到一起,层层上递的台阶让仿宫殿式体育场和后现代式创智天地挽起了手、并起了肩,上看下看、左看右看,都是如此和谐、完美。
应该说,无论是连接的艺术性,还是功能的清晰程度,每一位来到此地的市民都会感到相当惬意的。“创智广场”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周边建筑空间环境的和谐营造应该是当前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综合体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新标杆、新高度。
新民晚报 2007-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