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四所名校校长对话大学生 想成人才别忘大气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07-06-17  浏览:
  当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演变为大众化以后,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是什么?应培养怎样的人才?
  由《新闻晚报》等举办的“高考30周年我的大学”校长访谈活动近日举行,沪上4所重点大学———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的校长们与学生精彩互动。
通识教育,构建精神家园
  学生:“通识教育”已成为大学的一个热门词汇,大学为何如此热衷搞通识教育?
  王生洪(复旦大学校长):通识教育是为了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当这些深入你的内心后,可以影响你的一生,进而对社会产生深远影响。复旦大学在大一学生的通识教育平台上,将课程分成六大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的兴趣。有了宽厚的知识与文化底蕴,可以帮助学生产生多元思维,为自身成长发展作出明智选择。
  张杰(上海交大校长):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拥有同情心、感恩之心、热爱祖国、崇尚真善美。学校的人文环境可以给学生这些方面的浸润。交大一定要努力造就这样的人文环境,未来的交大一定会有非常强大的文科。
踏实肯干,具备精英素质
  学生:比起30年前,现在的大学招生人数大大扩容。大学培养的到底是普通公民还是精英人才?
  张济顺(华东师大党委书记):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发展到大众化,更大程度地满足了老百姓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现在的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应该培养具有精英才干、精英气质的好公民。
  学生:我们是扩招后的大学生,即便是一张重点大学的文凭,也不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持久的收益。
  俞立中(华东师大校长):在当今社会,文凭是一些单位和岗位的“敲门砖”,但进了这个门以后,能不能有好的发展,还是要看自身能力。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大学毕业生应该做到踏实、肯干、勤奋,这些素质在社会上具有普适性。
  学生:大学生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如何不迷失自己?
  李永盛(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学生的本质任务是学习,必须学好本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参加学校各类活动,提高各方面能力。每个学生应该对学习和生活有明确规划,看清自己的道路,不盲目“跟风”。
理想远大,不只为找好工作
  学生:比起二三十年前的大学生,我觉得我们身上缺少“大气”。许多同学都把眼光放在上海,所谓的理想只是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过一种好的生活。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张杰: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天比我们看到的更加高远,地比我们看到的还要宽广,那么,就应该在年轻时尽可能多地拓展自我发展空间。我们会逐渐引导学生向更长远的目标进发。
  张济顺:有一位老校友问我,以前他们进校时学校会放电影《乡村女教师》,现在学校为什么不放了?校友的话让我非常震动。就是这样一部电影,把大学的教育理念深深烙在学生心中———希望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满怀爱心。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