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出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的崔永元和作家余华做客同济文化讲坛,探讨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阅读”。“做读书节目比长征还难。”正在做荐书节目的小崔说。而余华则认为阅读现状已经不堪到极点,将面临否极泰来。他对读书复兴的信心,影响了马原。马原表示要重拾文笔,再写小说。
小崔:荐书节目难于长征
同济大学的赵旭东教授的治疗,帮助崔永元走出了抑郁症。所以,当赵教授邀请小崔来同济作讲座时,小崔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这是报恩。“赵教授跟我说,这是一剂良药,所以我就来了,哪有病人不爱吃药的呢?”昨天,崔永元第一次接受了大学邀请,出任同济大学兼职教授。在受聘仪式上,小崔拿出了他习惯性的幽默:“昨天余华就交代我,一定要跟工资处讲讲工资的事情。兼职教授不算教授,就按副教授的标准发。”
在走出抑郁症的阴影后,崔永元就开始在《小崔说事》中推出一个介绍新书的栏目,这是他做了几年《实话实说》后产生的一个心愿。“做了那么多节目,我没想到读书节目这么难做,比两万五千里长征还难。”崔永元说,要想改变年轻人的阅读习惯非常难,读书节目尤其难做,“那么多读书节目停播不是没道理的,我也是抱着实验的心态做这档节目的,做不好就把它停了。”谈及推广新书,小崔建议成立一个“推委会”,让读者来选择。
余华:图书过剩而推荐乏力
现在家中早已藏书万千的余华,年轻时候可是个嗜书如命的人,每得到一本新书都会让他高兴半天。“以前书少得要命,大家有个手抄本都要相互传看。有本书没头没尾的,我也很起劲地看,后来才知道那是莫泊桑的《一生》。现在书太多了,人们变得不知道怎么去选择。”余华说,以前和现在是两个极端的社会,现在图书过剩和推荐乏力的现实,很大程度上让很多读者变得无所适从。
对于国内批评界存在着的一些不良风气,余华这么看:“不拿别人钱的批评家,才是好的批评家。”他举例说,自己曾因《兄弟》而接受《纽约时报》记者的采访,当他告诉这位记者世界上最著名的两大出版集团——兰登和企鹅都在与他联系《兄弟》的海外发行事宜后,这位记者立即与这两家出版社联系,等确认信息后才发表了相关内容。“这就是负责任的表现。这位记者关于《兄弟》的书评刊登于《纽约时报》后,这本书的发行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兄弟》在《纽约时报》的销售排行榜中由十多万位跃入前1千位了。”余华说,“这就是诚信的力量。”
“任何事都会否极泰来,阅读也是如此。现在国内的读书现状很萧条,但也许这正是一个临界点,过了这个极点,阅读就会复兴。”在非典发生后,人们都开始关注健康了,这让余华也看到了阅读复兴的希望。
马原:要重拾文笔再写小说
自从离开西藏以后,马原,这位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先驱,就渐渐离开了小说创作,但这次看到余华的《兄弟》引起轰动,马原也动起了重新拾笔的心思。“最近十几年来,我碰到过很多人,他们知道我是写小说的,所以每次都会很客气地说,他们是很喜欢艺术的,但现在忙,没时间看小说。”这种被读者抛弃的感觉,让马原扛起摄像机、钻进象牙塔。这次看了《兄弟》后,马原说他那只拿笔的手又开始痒了。“我听说《兄弟》现在已经卖了100多万册。连兰登、企鹅这样顶级的出版集团都来跟余华谈合作了,这是个好现象。《兄弟》不仅能赚人民币,还能赚美元、英镑。这是十几年来罕见的情形。”马原说,“我不写小说那么多年,都想拿起笔来了。”崔永元在边上打趣说:“你的新书可以叫《哥俩》。”
新闻午报 2007-05-23 □本报记者|孙扶|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