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德文医学堂创立,次年,校名匾额改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1912年工学堂建成,两学堂合并同济医工学堂,地址法华路(今复兴中路)。
1917年租吴淞中国公学校舍,门前校牌为同济医工学校。
1978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恢复对德联系,成为中德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
1907年,同济初创。当时,仅有33名学生,其中多数是德文预科班学生,正式作为医科生入学的,仅有8人。
2007年,同济大学建校100周年。各类在册学生超过50,000人,其中仅全日制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就有将近40,000人。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内外校友更是达到了250,000之众。
100年,虽历经沧桑,同济大学仍顽强地一路走来。始终不变的是“同济”的校名,还有久经锤炼积淀下来的“同舟共济,自强不息”的精神财富。
同舟共济一百年。“同济”两个字,铭刻的是现代中国高等教育演变的沧海桑田。百年同济,就像是过去一百年中国高等教育大格局变迁的一个缩影。
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
同济初创:确立德式教育模式
同济大学的前身,是一位叫埃里希·宝隆的德国医生1907年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次年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学堂。1912年医学堂与工学堂合并后改名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
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是中华民族最羸弱、最黑暗的时期。同济大学的诞生,直接起因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中国沿袭数千年的科举制在那时被废除,二是东西方文化在当时经历了激烈的碰撞与融合,西学东渐,中德两国的交往不断加强。
1893年,德国人埃里希·宝隆来到上海行医,他有较高的外科手术水平,是当时中国最早施用手术治疗癌症的医生之一。早在海军服役来到中国时,宝隆目睹上海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就萌发了在上海建一所为中国人治病的医院的想法。在德国驻沪总领事克纳佩的支持下,1900年,宝隆于张家浜新马路(现凤阳路)开办了一所有20张床位规模大小的医院。由中德双方共同出资,取名“同济医院”,寓意着医院是德国人与中国人同舟共济的结晶。
同济医院声誉逐渐提高,上门求医的人越来越多,宝隆感到医疗力量不足,于是打算在医院附近设医学堂,招收中国学生,培养施诊医生。这一想法,得到了时任德国高等教育司司长阿尔托夫的赞同。在阿尔托夫和克纳佩的支持下,经过多方筹备和努力,1907年,医学堂成立。学堂门口最初挂的匾额上,写的是“德文医学堂”,次年,改为“同济德文医学堂”。
德文医学堂最初设德文和医学两科。德文科是医科(后为医、工两科)附设的预备部。医科又分医预科和医正科。
开办初期,共有学生33人,有专职德籍教师3人。德文科学制3年,第一年主要学习德文,此后开设德文、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动物、植物、世界历史和地理等。医预科学制2年,主要学习医学理论课程和相关的自然科学课程;医正科学制3年,主要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这样,全学制共为8年,培养目标为施诊医生。
同济德文医学堂的创办和发展,赢得了中德两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的重视和赞赏。清政府先后派亲德派皇室成员荫方及江北镇台王士杰等人来校视察,上海道署等还奏请清廷奖赏建校和出资赞助的德国人士。
1910年,德国人欲在上海创办一所工学堂。1911年,毕业于汉诺威工业大学的特许工程师贝伦哈尔德·贝伦子受推,负责到沪筹建工学堂。鉴于上海已建立了德国医科学校并附设语言学校,上海的工学堂将与医学堂合为一体,共同使用语言学校。
1912年,工学堂在今复兴中路陕西南路西南角上建舍。6月,工学堂正式上课。同年,德文医学堂和工学堂合并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学堂有医、工、德文3科。工学堂建成后,急需扩建校舍,便两次增购基地。1916年,校舍全部落成,达50亩,已初具规模。
1914年11月,青岛特别高等专科学校停办,该校部分教师和43名学生转来同济医工学堂。
办学十年,学堂形成了注重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研究能力的德式教育模式。教材均使用德国医科、工科原版教材,德语为第一外语。教师上课,采取演讲式,着重讲清概念、规律等基本内容,启发诱导。学堂在学习年限、课程设置方面十分注重学生实习课的安排,力求能更多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当时,参照德国大学的有关规定,同济工科学生第一学年首先在本校工厂实习一年;医科学生毕业后,必须实习一年,并提交科研论文,经审查合格可以参加博士考试。
1917年2月,华董致教育部次长袁希涛(后为同济常务董事)的信中说:同济“开创以来,卓著成效,校外附有病院,校内置有工厂,设备之精良,远非他校所能企及。”
从华人接管到解放前夕
与国家命运同呼吸共患难
同济大学创立之后的第十个年头,经历了第一次生死存亡的磨难。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3月14日,中国政府作为协约国,正式对德宣战并与之绝交。3月下旬,同济结束了德人办学的阶段,进入了中国人接办的新时期。
3月17日,上海法租界以同济医工学堂是德国的产业、防止德人利用该校制造武器为借口,悍然出兵包围同济,强令师生集中于风雨操场,当众宣布解散学校,并限令师生于当晚7时前离校。
同济无法在原址维持办学,经华董沈彭年、沈恩孚等人与各方面积极磋商,教育部批准了同济迁往吴淞的方案。3月31日起,408名学生迁入中国公学旧址,70余人迁往吴淞海军学校。
“3·17”事件后,由华人组成的校董会成为学校最高领导机构。经校董会公推,教育部同意,27岁的工学博士阮尚介担任校长。
1917年4月23日,同济在吴淞正式复课后不久,教育部下达训令,将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改名为同济医工学校。12月,经教育部审查批准立案,定名为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
1922年3月29日,校董会呈文教育部,申请将“同济医工学校”改为“同济医工大学”。1923年3月17日,教育部批准同济工科“改为大学”,但没有批准医科为大学。
经学校力争,1924年5月20日,教育部下达训令,批准同济医科升格为大学。称同济医科“学制系参照德国大学通则办理,核其内容与部订大学条例尚无抵触,应准改为大学,以宏造就”。
自华人接办后,学校继续推崇基础理论教学、重德文教学、重实习环节的严谨求实的学风。与此同时,全校学术空气逐步形成。《同济》、《自觉月刊》、《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等学术刊物出版,病理解剖学欧本海教授、梁伯强副教授,生理学史图博教授,动力学李斯特教授,建筑学及静力学贝勒教授等一批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发表学术论文,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有的属于当时学科的新成果。
此时,医科、工科的设施皆有充实、更新。医预科教学大楼内设有解剖部和生理部。吴淞时期,同济实习工厂仅有机械、电气、木工3个工场。1925年,同济实习工厂已有10个生产部门,包括锅炉间、发动机间、电工间等。发动机间有各种蒸汽机、柴油机、发电机、造冰机等十多部,有大小车床、刨床、冲床等29部,还有一座熔铁炉,每小时能出铁水2吨。同济实习工厂在当时国内高校中,首屈一指。
华人接办之初,德籍教师仍占大多数。1919年,根据协约国的规定,大部分德籍教师被遣送回国。1920年起学校又陆续添聘。1921-1925年全校教师总人数保持在40名左右,其中,德籍教师占多半。他们大都有博士学位或特许工程师证书,有些是德国大学的教授;学校医、工两科的教务长一直由德籍教师担任。因而,学校继续采取德国教学模式和方法,同时也面向中国实际,在培养目标,学习年限,课程设置和学术活动等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1927年8月,国民政府正式命名同济为“国立同济大学”。当年,全国被命名为“国立大学”的有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7所学校。这是国民政府成立后命名的第一批国立大学。
同济国立之后10年,学校经济虽时有困难,但在国家人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下,在国内外人士的关心和师生员工同心协力下,快速发展。
1930年,同济大学医工两科均已具有相当规模。两科的教学、实验设备也较完善。根据国民政府1929年7月26日公布的《大学组织法》关于“凡具备三学院以上者,始得称为大学”的规定,同济大学将医工两科改称为医学院、工学院,并筹设理学院。
1933年秋,学校成立高等测量系。1934年5月,增设造船及飞机机械课程,积极筹建造船飞机机械系,中国航空公司特捐赠了一架飞机。1935年,为加紧筹建理学院,学校特聘请从英国和德国学成归国的王葆仁博士主持筹备理学院化学系。1935年生物研究馆开始研究动物,继而扩大到植物,之后成立生物系。1936年8月,电工机械系内增设造船组。在教学设施上,1934年3月,正式建立了全校性图书馆。1935年5月20日,建成生物研究馆,馆内动物标本陈列室长约16米,玻璃片标本1000多张,挂图200余张。1937年,兴建了测量馆。
国立之后,经学校多次申报教育部,使学生学费减半。加上学校将二年制的德文补习班改一年制,学生人数有所扩充。1937年全校学生从1927年的605人增至1100人。与此同时,同济学生积极参加到抗日救国运动中。1936年,李滢来、顾德熙和汪珊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中共同济支部重新建立。
1937年7月1日,同济大学理学院正式宣告成立,同时成立生物系、化学系,归理学院。至此,同济大学建成为具有医、工、理三个学院的国立大学。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济大学在上海吴淞的校舍遭到全面毁坏。为了能够找到能放置“平静书桌”的地方,同济大学全体师生开始了漫长的前夕办学之路。期间,学校先后迁到了上海市区的地丰路(今乌鲁木齐路),后又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云南昆明,最后在1940年到达了位于长江边的四川宜宾李庄古镇。度过了6年难忘的时光,直至抗战胜利以后,于1946年回迁到上海。
1946年6月1日,校长徐诵明到沪办公。经多方联系求助,学校在上海有了落脚的地方,不过校舍分散在上海各处。
1946年7月8日,董洗凡接任校长。他聘请许多知名学者,到校执教或担任院、系领导。如法学院院长胡元义、工学院土木系主任李国豪、医学院外科主任梁舒文、内科主任王宝楹、妇产科主任金问淇、眼科主任陈任、皮肤科主任孙继中、小儿科主任宋名通、精神神经科主任胡光熙、文理学院哲学系主任郑寿麟、中文系主任郭绍虞、外文系主任陈铨等,以及裘法祖、过晋源、杨一之、穆木天等。当时,同济汇集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
1946年8月,学校将理学院扩充为文理学院,并增设了哲学系、外国语文学(德国文学)系和中国文学系。1947年8月,工学院成立大地测量研究所。
1946年11月28日,同济大学正式收回当时已经改名为中美医院的原同济德文医学堂的教学医院——宝隆医院。从此,同济大学有了自己管理的设备齐全的附属医院。
1948年8月,同济大学拥有医、工、理、法、文5个学院,16个系,9个附属单位。成为名扬海内外的综合性大学。
改革开放以后
开始综合性国际化的复兴
1977年7月,著名桥梁专家李国豪担任同济大学校长。
李国豪上任不久,便提出恢复同济大学德语教学传统和恢复为综合性大学的设想。1978年11月,在李国豪校长的主持下,同济大学向教育部呈送了《关于恢复用德语教学传统的请示报告》。11月16日,方毅副总理在报告上批示:“德方也愿意同我合作,大力支持”。学校于11月22日、12月6日,又由翁智远副校长两次进京向教育部汇报“与西德建立联系,将我校建成以理工为主的新型大学”的方案。12月4日,学校在一份名为《关于将我校恢复为综合性大学并与西德建立联系的报告》中,提出了建立文学、理学、工学、医学四大学院的综合性大学的框架,设立附属医院,把杨浦高中改为附属中学等设想。这就是同济发展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两个转变”,即由土木为主的理工科大学向理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国内普通高校向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窗口”之一的国际性大学转变。1979年1月,邓小平、方毅、余秋里、耿飚、王震、谷牧、康世恩、陈慕华8位副总理批示同意了1月26日教育部给国务院《关于同济大学与西德建立联系并恢复使用德语教学的报告》。
1979年3月14日,李国豪校长等3人赴德。在德国,他们访问了许多政府机构、国家科研促进机构、独立研究单位和高等院校。德方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都表现出积极热情的态度,表示愿与同济大学加强合作与交流。李校长与波鸿鲁尔大学草签了各自意向书,与达姆施塔特大学商定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同济大学的对外交往走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
学校加快理、工、德语等学科建设的步伐,增添了新的专业,新建和扩建了一大批院、系、所。1979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增设应用数学、应用物理、电子仪器及测量技术、热能动力机械、海洋石油建筑工程、管理工程、园林绿化、德语等8个专业。后又增设科技德语、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管理信息系统和环境监测等专业。至1984年底,除新成立外语系外,又成立计算中心、结构理论研究所等。另一方面,学校还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在原有系科的基础上恢复、改建和充实成立了机械工程系、道路与交通工程系等。
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济大学试办研究生院。1988年4月,经国家科委批准,学校建立建筑学学科博士后科技流动站。1990年新增4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1991年,新设海洋科学和铁路、公路、水运学科博士后科技流动站。
学校科技工作也得到快速发展。1985至1991年底,635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或国内首创。在上海1987年度科技进步奖中,同济大学获得11项,占上海高校获奖总数的六分之一强。
以新一轮高校布局调整为契机
世纪之交谋求跨越式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同济大学在上世纪90年代已是国内知名度高、综合实力强的高校。
1995年11月,同济大学顺利通过“211工程”预审。1996年7月,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和上海城市建设学院并入同济大学。三所学校有着三种不同的隶属关系,同济大学隶属国家教委,上海建材学院隶属国家建材总局,上海城建学院隶属上海市。将部委学校和地方学校合并,是高校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全国具有示范性的作用。对此,李岚清副总理给予高度评价,称其为“同济模式”。2000年4月,上海铁道大学与同济大学合并。2001年9月,学校开始建设嘉定新校区。2002年,同济大学成为全国首批进入“985工程”的34所高校之一。2003年11月,上海航空工业学院划归同济大学管理。
目前,学校共有82个本科专业、209个硕士点、博士授权点78个、13个博士后流动站,各类学生5万多人,教学科研人员4200多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5人,工程院院士7人。作为国家重要的科研中心之一,学校有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4个。学校还设有5个附属医院和2个附属学校。同济大学成为了拥有理、工、医、文、法、哲、经济、管理、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
同济大学在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办学理念更加明确,确立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家和地方建设需求,学科链对接产业链;一批学科高地逐渐形成,在全国率先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国际交流特色鲜明成绩显著,中德学院、中法学院、中意学院等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典范;新建成的嘉定新校区已有近万名师生入驻,同济大学全体师生在创建一流大学的道路上正阔步前进。
院系调整:响应国家高教布局调整
同济大学从综合走向单科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25日,军管会正式接管同济大学,委派杨西光为军代表。7月29日,陈毅、粟裕发布军管会命令,决定组成由夏坚白为主任的15人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由夏坚白、刘先志、郭绍虞、李国豪、唐哲等人任常务委员。
1949年9月,文法学院调至复旦大学。50年,附属高级中学、附属高级护士职业学校、附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相继调出。1951年8月,医学院迁武汉,组建中南同济医学院,后来发展为同济医科大学,动物系和植物学调至华东师范大学。1952年春,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开始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9月6日,中央教育部和华东教育部决定将交通大学、大同大学、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之江大学、上海市工业专科学校、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中华工商学校等学校的土木、建筑、测量各系、科、组全部集中于同济大学。而同济数学系、物理系调至复旦大学,化学系调至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调至交通大学,土木系水利组调至华东水利学院。
1956年,学校转由城市建设部和建设工程部共同领导,下半年测量系迁武汉,组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后来成为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至1960年上半年,同济大学逐步建成了全国范围内最大的以土建为中心的多科性理工大学,拥有7个系(建工、城建、路桥、建材、机电、勘测、数理),31个专业,5个专修科,1个预科。学生从1957年2月的3909人增至7699人。1960年10月,同济大学被列为全国32所重点院校之一。
阮尚介组织研究相对论
“三·一七”事件之后,由华人组成的校董会成了学校最高领导机构。3月26日校董会公推,并经教育部同意,聘请27岁的阮尚介担任校长。阮尚介是江苏奉贤人,早年曾在日本留学,后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造船系毕业,上任前任教于北京大学,1924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阮校长虽然是当时国内最年轻的大学校长,但他十分注重将全球学界的最新成果向学生介绍并引导学生去学习研究。其教育宗旨为“教授高深学术,养成医工专门人才”。由此同济的学术空气逐步形成。在阮校长的支持下。同济先后创办了《自觉周报》、《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等学术刊物。
阮校长还具体指导《同济杂志》从1921年7月1日创刊号开始,连续三期开辟了“相对论研究”专栏,介绍和评述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理论,这在国内是领风气之先的。1922年10月7日,爱因斯坦从法国马赛出发开始了他的亚洲之行,11月9日抵达香港,然后沿着海岸线到上海。同济学生得知消息后,与其他学校的学生一起来到汇山码头,热烈欢迎他来上海访问。
爱因斯坦来到上海,引发了相对论热,一些期刊相继推出专号。其中《少年中国》1922年2月就出版了“相对论号”,文章就是同济毕业生魏时珍、王光祁撰写的。那时他们都在德国留学,并与也是从同济毕业的留学生宗白华等一起发起组织了“中德文化研究会”。魏时珍受少年中国学会的委托,以哥廷根大学学生的身份向爱因斯坦索取照片,爱因斯坦将照片夹在信里说:“你们要出相对论号,我对于这件事,非常喜欢。”
也正是在上海,爱因斯坦获悉自己荣获了本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使他更加高兴。
蔡元培支持同济改国立
1927年,蔡元培先生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人,大力推行其教育改革,主要内容是建立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学区制。这一改革提案在6月份便得到了国民政府的批准,蔡元培担任大学院的院长。
正是在蔡元培的推动与支持下,1927年8月,国民政府终于正式命名同济为“国立同济大学”。当年,全国被命名为“国立大学”的有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7所学校。这是国民政府成立后命名的第一批国立大学。蔡元培支持同济“国立”的原因,是与同济大学的德国传统以及20年来的发展有关。他为同济大学校庆二十周年纪念册题字并撰写了序言,认为“我国医术与工艺之应用,既数千年,积久经验,自有独到之处。然不得最新之科学以为基础,则进步殊缓,与并世各国相较,自愧不如。美、日之高等教育,均受德国影响,而日本尤甚。医、工两科,则德国之教学法,尤全世界所推许也……同济学校,发端于德人所设之医学校及其所扩张之医、工大学校……此二十年中,科目之增置,程度之提高,校舍之迁移,设备之更迭,不知经几多次之挫折,而卒能维持,以迄于今。兹且就学业上观察之,无退化而有进步,非由当局之恒心与毅力,何以至此。”
徐诵明坚持同济回上海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一度有意将同济大学留在四川。蒋介石到宜宾巡视时,面询同济大学校长徐诵明可否将学校留在四川重庆续办,徐诵明告以师生员工盼望回沪,表示无法从命,遂作罢。校友朱家骅时任教育部部长,他提出要在苏州捐地千亩,作为同济大学永久性校舍。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这一方案没能实施。
1945年10月23日,学校成立迁校委员会。1946年1月,在重庆民生轮船公司学习的造船系五年级学生,首批启程。从4月23日起,李庄以及宜宾的师生员工分批经水、陆两路迁回上海。不幸的是,1947年3月17日,满载各类物资的重庆同济轮船公司所属的“同乐号”轮船,在长江触礁沉没,损失车床、药品、书籍、生物标本、电器材料和私人行李等各类物资达165吨。
1946年6月1日,校长徐诵明到沪办公。经多方联系求助,学校在上海有了落脚的地方,不过校舍分散在上海各处。文、法学院在四川北路工部局西童学校(今复兴初级中学内),工学院在其美路日本中学(今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理学院在平昌街日本第七国民学校(今国顺路上海远程教育集团),附属医院在白克路上的中美医院(原宝隆医院)和同孚路82号德国医院(今石门一路),学校还租赁数处房屋作为教职员宿舍。同济成为一所横跨上海市区、分散在十多处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