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专访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之前,我曾在多个场合遇到过他。然而,与他在一起的三个小时,我几乎重新认识了眼前这位感性又略带率性的理性科学家。
专访之前,万钢在上海教育电视台录制了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系列讲座的最后一期节目,节目中,万钢与同济大学法政学院院长章仁彪教授以对话的形式,讲述了同济大学一百年来紧系一个大国民族兴亡的沧桑历史,一个小时左右的节目中,两人始终没有讲稿、没用录制提示,一切都是信手拈来,说到激动处,万钢声音还会偶尔颤抖,我的眼眶也不禁湿润。
编导在节目顺利录制完成时,忍不住大叫一声:“太棒了。”
在中国最孱弱、最黑暗的时刻,同济大学诞生,因此自其诞生之日始,就与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因此,在万钢的回顾里,始终不离“使命”一词,这也是他办公室里始终摆着一盏煤油灯的原因。
建国前,同济大学最早的校址在吴松,万钢说,那时的校园是全上海最美的校园,然而由于“淞沪之战”的爆发,校园被炸,所有师生齐心协力,暗中经历了四次南迁过程才到了现在的四平路校园。
建国后,上世纪80年代,在酝酿谁来设计和建造南浦大桥时,本已决定由日本人来承建,但要价比我国自行建设高出一倍多。同济桥梁专家得知后,主动上书国家,陈述我国桥梁工程界完全有能力设计和建造这样规模和技术难度的桥梁。最终,由同济承担科研总承包南浦大桥,这也是上海最早自主建设的大桥,一个历史性突破。
个“南浦大桥”的故事当时激励了万钢来同济攻读研究生,更坚定了他此后来同济任校长之后的“执政”思路。他认为,大学的最大责任,就是培养人才,绝对不能谋求私利,不能脱离国家的发展需要。大国的崛起,大学一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而什么样的大学才能与“大国”相匹配呢?“大学的品牌,就体现在所培养的每个人才身上。”万钢说,这就是大学责任和大国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