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同济大学的人文轨迹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7-05-14  浏览:
历史上的同济人文学科  理工文法医五大学院著称海内外
  20世纪初东西方文明碰撞和交融背景下的同济大学可以说是与中国新式大学的发展史是同步的。与传统的中国学校不同的是,由于受到德国洪堡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从德文医学堂(1907)到医工学堂(1912),科技教育一开始就是同济教育的核心内容。而从更名为同济大学(1923)到正式成为国立大学(1927),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兼容并包的现代大学已经初具雏形。
  解放前夕,同济大学发展成为当时中国最具综合性的大学之一,以理、工、文、法、医5大学院著称于海内外。
  从上海解放开始,同济大学响应上海市军管会和国家的号召,陆陆续续开始了院系调整。直至1956年全国性的“院系调整”结束,原5大学院中的多数师生调整出同济大学,留下来的仅有原工学院中的半个土木系,同时上海及华东地区的十余所高校的土木、建筑相关学科调整进入同济大学。其中,同济大学的文法学院在上海解放之初便迁入复旦大学,随后,数学系、物理系调整至复旦大学,部分师资调整至华东师范大学;化学系调整至复旦大学、华东化工学院;机械系、电机系、造船系调整至交通大学;土木系水利组调整至华东水利学院。医学院整体迁至武汉,组建中南武汉同济医学院,由此发展为武汉同济医科大学;测量系同样迁至武汉,在此基础上组建武汉测量制图学院,也即武汉测绘科技大学的前身。
  全国性的院系调整之后,同济大学从一所综合性大学变成为实际上的以土木建筑称雄的工科大学。此后40多年中,同济大学走过了一段没有人文学科的历史。即便如此,同济人一直不改初衷,矢志于恢复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方向。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努力,终于在20世纪末的中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抓住机遇、勇于创新,重新恢复为一所专业范围覆盖理、工、医、哲、文、法、经(济)、管(理)、教(育)9大学科门类的名副其实的综合性现代大学,并确定了建设文理交融、医工结合,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一流现代大学的发展目标。
  在同济大学建校百年之际,重新梳理同济大学人文社会学科的历史脉络,重温同济人文学科历史上的辉煌,一方面,可以让现阶段同济大学的人文学人寻找到自己的“根”,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们明了,同济大学现在已经不是,历史上更不是一所简单的理工科大学。归根结底,可以极大增强同济人文社会学人重振学科、重铸辉煌的自信心和源动力。
   
历史上的同济人文学人  曾经留下不可磨灭的开拓足迹
  同济大学文科教育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1915年就有过法政科毕业生。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中,更是有着同济人响亮的呐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开拓足迹。如魏时珍、宗白华等同济学生曾是《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由于同济与德意志文化的特殊渊源关系,使得同济人在沟通东西方文化,特别是在绍介德意志文化中起到了一种特殊的地位和作用,1921年,魏、宗等留德同济学人还发起组织中德文化研究会,“以共同发展文化为宗旨”,努力促进中德“两大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以“创造一个将来的及全人类的新文化”。同济人利用自己独特的掌握德语的优势,在对德国的进步文学和诗歌的译介中作了大量的普及和提高工作,不仅在引进德国的医学、科技以造福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上有过独特的地位,而且在沟通中德文化的交往中也有着令人瞩目的贡献。
  民国时期,同济大学的文科虽然不是上海高校中最早设立的。但从开办之初始,就确定了很高的目标,所延聘的往往是一流的名教授,再加上与德国高校的传统关系,因而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获得了极高声誉,成为沪上高校中首屈一指的教学力量。
  1945年同济大学正式设立法学院,汇聚了胡元义、徐道邻、钱实甫、张企泰、韩述之等一批当时已经蜚声国内的名家,如“中国民法三杰”谢怀轼,安徽大学法学院鼻祖陈盛清、国际法专家邱日庆等当时均在同济法学院任教。法学院的大陆法系教育科研声誉卓著,培养出了李国机大律师等一批著名的法学人才。胡元义的《民法总则》(中、德文)、《物权法》、《破产法》,陈盛清的《外国法制史》,谢怀轼的《大陆法国家民法典研究》,钱实甫的《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夏斗寅的《英汉法律词典》,李国机的《李国机律师案例选》等曾在学界影响卓著。
  1946年从四川返沪后即准备创建文学院,先扩理学院为文理学院,增设哲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学三系。1948年文理分院,文学院增设历史学系。至此,同济大学确立了自己以理、工、文、法、医、五大学院而著名的综合性大学的完整框架,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人文社科学者,如中文系主任郭绍虞,哲学系主任熊伟,德文系主任陈铨,历史学主任吴萍,法律系主任吴歧等,另外如章士钊、郑寿麟、杨一之、陈康、冯契、冯至、廖馥香、汪辟疆、陈乃乾、牟润孙、穆木天、潘伯鹰、许杰等著名教授都曾在同济任教。德高望重的国际法专家倪征燠也在同济工作过,后来调任外交部,并出任海牙国际法院大法官。
  同济大学在上海高校中第一个创立了哲学系。首任系主任熊伟教授是二十世纪大哲人海德格尔的亲炙子弟,是中国学人中最早涉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一位。五十年代之后,全国高校的哲学教授都被集中到北京大学。熊先生此后数十年任教于燕园。文革结束后,海德格尔哲学成为我国学界持续的热点,而几代海德格尔研究的领军人物无一不是熊先生的及门或私淑弟子。
  曾在同济哲学系任教的还有我国第一个希腊哲学研究权威陈康先生。陈康原名陈忠寰,江苏扬州人。曾在德国多年,随耶格尔和哈特曼学习德国古典哲学和希腊哲学,四十年代出版的柏拉图《巴曼尼德斯篇》译释,达到了我国学者从原文研究西方古典哲学的一个高峰。1949年后,陈先生几经辗转,后来一直在美国高校教授希腊哲学。
  曾任中文系主任的郭绍虞教授,则是当时同济的另一位名教授,著名文学批评家和语言学家,后担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
  1949年5月,上海解放,8月,同济大学文、法两院合并为文法学院,一个月后奉令调入复旦大学,为复旦大学文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从此同济开始了三十多年没有文科的历史。
   
同济人文学科的未来  痴心不改,走特色之路,再创昔日辉煌
  20世纪70年代末,同济大学实施恢复对德交往和综合性大学的发展战略,曾考虑重建哲学、医学系,因当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束缚而未果,但重建同济文科和医科一直是海内外同济人的夙愿。
  1986年,同济大学成立社会科学系,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分建法律、文化艺术、经贸等系。1993年1月,正式恢复文法学院建制,下辖社会科学、法律、文化艺术、外语、德语等系以及德国问题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所等。这是在当时同类理工科高校中最早建立的文科学院。此后随着文科系所的逐渐增多,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相继独立。1998年夏天,文法学院正式以院为实体办学。
  2003年4月起,为加快学校文科发展,贯彻落实学校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理念,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现代大学的办学目标,文法学院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实施向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研究型学院转变,对学院结构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调整:通过整合学校的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学中心、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等相关研究机构,撤销了曾经为重建同济大学文科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社会科学系,组建为哲学与社会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与行政学3个系,加上原有的法律学和中国语言文学(文化艺术)2个系,形成了以5个系为基础的学院框架。而外国语学院则建有英语系、德语系、日语系、留德预备部等机构。
  2005年,在国家第十批博士点申报中,同济大学获得了外国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等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标志着新时期同济大学在文科建设方面迈上一个新台阶。
  2006年,文法学院分拆为人文学院和法政学院。目前,人文学院辖哲学系、中文系、历史系(筹)、文化产业系。法政学院则有法律系、政治学系、社会学系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及知识产权学院。
  同济大学现有三个纯文科学院:人文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此外传播与艺术学院、电影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也都属于大文科范畴。在未来同济的发展战略中,文科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今后将有更多的学科获得博士点,成为国内高校中强有力的研究团队。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