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同济大学与中国交通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7-05-10  浏览:
同济大学与中国交通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先生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在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的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师生心里,更有其独特的感受。从筚路蓝缕到根深叶茂,同济交通人辛勤劳作,硕果累累,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实践,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社会服务,都与中国交通的飞速发展紧密联系。世纪回首,他们的身影清晰可见,他们的步伐踏实坚定,循着足迹,望过去——
   
源远流长  人才辈出
    同济大学道路交通学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初同济初设土木科,到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同济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院校土木系中的相关专业合并成立同济大学公路铁路和桥梁系,成为我国最早正式建制的道路工程和铁道工程学科。1954年,清华大学的公路专业也并入同济。1959年成立的“交通部同济大学公路工程研究所”,进一步壮大了学科的科研力量,也确立了同济大学道路工程在全国同行中的突出地位。
    近五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同济大学道路交通学科扎根经济建设需求,引领行业科技进步,取得丰硕成果,先后荣获一百多项国家与地方科技进步奖,逐渐成为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得到国际认同的优势学科,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也已发展成为国内同类专业中教学和研究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2000年,同济大学与上海铁道大学合并后,集中两校在道路工程、机场工程、城市轨道交通、铁路工程、交通工程、运输管理、交通信息等方面的师资力量,形成了我国陆上综合交通运输研究领域最为齐全、并具有一流水平的教学、科研基地:拥有国内公路、城市道路与机场工程领域的第一个博士点;我国道路工程领域唯一的博士后流动站,我国唯一的道路与交通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道路与铁道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汇同同济大学轨道交通研究院,组成国内交通领域的豪华阵容,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也已发展成为国内同类专业中教学科研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同济大学始终是我国道路交通学科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的主要发源地,优秀人才辈出。在陈本端、翁朝庆、姚祖康、朱照宏、林绣贤、杨佩昆等老一辈学者的带领下,多年来持之以恒抓人才培养,为学院积蓄了深厚的学术能量,在路基路面结构、道路建筑材料、道路设计理论与方法、基础设施管理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规划,交通流理论、交通控制理论与方法等领域形成老中青结合的学术梯队。这里走出了国内培养的第一个公路专业博士,也汇聚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市首届科技英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交通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全国师德标兵”、“交通部交通青年科技英才”、“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等一大批学科带头人,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863”项目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此外,还聘请一大批国际学术组织专家成员、国际学术刊物主编以及国外知名大学教授为顾问,同济交通已成为国家交通领域科学研究举足轻重的科研队伍,正日益走向国际竞争的大舞台。
    从同济交通学科毕业的校友中,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学者、技术专家、行政管理人员。他们中有交通部、建设部的总工程师、中国最年轻的铁道部总调度长、数所大学校长、多位国家级设计大师、国家级研究院(所)与设计院院长……,也有走上领导岗位的国家建设部部长、武警少将、市长、司长、厅长、局长……,上海基层新一轮换届后,浦东、杨浦、静安、宝山的区级主要领导中也有同济交通人的身影,还有更多的是奋斗在祖国建设第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祖国各地的重大交通建设工程现场都能看见同济交通人的身影;除了本学科领域的佼佼者,同济交通学科还培养出国际顶级投资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著名电视主持人等跨领域复合型人才……,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与同济交通的教育理念有着紧密关系——勤奋钻研、打下坚实基础;视野开阔、胸怀远大理想;与时俱进,勇于开拓领域,追求卓越,创新融入灵魂。走出校门,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延续着同济交通人的传统,不负期望、勇于担当。教育大计,百年树人,共同铸就着同济交通的世纪辉煌。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