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大学没有私利,唯有责任和使命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07-05-08  浏览:
——访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
  大学如何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在同济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之际,科技部部长、同济大学校长万钢昨天登上同济大学百年校庆系列演讲的讲台,与该校教授对话“大学的使命与责任”,并接受记者专访。
   他强调,大学要追求传承文化与科技创新的统一、适应社会需求与引导社会进步的统一、民族认同与全球意识的统一、学术自由与社会责任感的统一。
 
  人才培养是最大责任
  “同济大学诞生于1907年,正是中国最孱弱、最黑暗的时刻。大学诞生之初,就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因而才有了大学的责任。”在梳理和回忆了同济大学百年历史之后,万钢始终不离“使命”和“责任”两个词。
  万钢认为,大学应对社会承担责任,“其中,培养人才是大学最大的责任”。随着经济转型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社会更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学生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引导未来的能力,“大学必须思考,自己所培养的人才,在未来几十年,能否应对社会需求。大学的品牌,应当体现在所培养的每个人才身上”。
 
  大学不能谋求私利
  万钢的办公室里很别致地摆放着一盏煤油灯。他说,“煤油灯是人类的发明,就像当初我们如何离开煤油灯一样,早晚我们也要离开内燃机。”作为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首席科学家,万钢时刻激励自己,始终怀揣对创新的冲动。
  万钢说,大学科研的魅力在于基础性、探索性,大学研究为人类提供前沿的、基础的、核心的东西,企业和社会通过大学的研究实现对未来技术的渴求,因此,大学不能谋求自己的私利,必须为国家发展作贡献,实现知识外溢的功能,打造出技术为社会服务,“拿汽车研究来说,大学不是卖车,是去攻克难关”。
 
  大学校长要有定力
  对于一些大学中曾经出现的一些造假丑闻,万钢表示,大学校长要有定力,不能被评估牵着鼻子走,不能毛糙,要坚持实事求是看问题。对于引进人才,应该给予他们一个宽松的环境,“大多数知识分子、科学家的本质是好的,不会去造假。因此,过程管理最重要,以便及时及早发现问题”。
  万钢认为,建设一流大学需要有一段较长的时间,很难靠“评估”成为一流大学。大学不应以发表一篇两篇论文为荣,毕业生也应不为获得多少荣誉为荣,而应该以为社会作出多少贡献为荣。“只有自己心中的一流,才能成为世界的一流。”万钢意味深长地说。
    2007年05月08日  文汇报   本报记者李雪林\\实习生李媛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