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蔡元培与同济国立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07-05-06  浏览:
  1917年,同济大学结束了由德国人管理的历史,华人董事会开始管理校政,虽然属于私立大学之列,但从那时起,学校的运转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着政府的拨款。随后的战争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国库停止了拨款,学校经费紧缺,只得通过暂欠教职员薪金的办法维持。
  1927年6月5日,同济大学召开校董会议,商讨如何克服目前的困难局面。整理账目后,董事们发现,学校欠发教职员薪金及维持费借款等共26万余元。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政府来接管同济的全部产业并委任新校长,将同济划归“国有”;要么校董会只得变卖校产以偿还债务,同济大学也就此消失。
  同济大学成为国立大学本是实至名归。从1907年创建始,二十年来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管理水平在国内都属上乘。事实上,自从1917年中国与德国断交,德籍校董退出,华董接管学校后,同济大学的经费不足部分由政府拨款补贴,已与国立大学本质上没有大的差别。1919年4月28日,学校校董会还向教育部提出“请改私立同济医工专门学校为国立”的要求。可是政局动荡,政府根本没有心思处理此事。
  在同济又一次面临生存危机关头,蔡元培先生站了出来,极力支持同济“国立”。
  1927年,蔡先生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门的主要领导人,正当大力推行其教育改革之际。而同济“国立”的问题在这时被摆在了蔡先生的面前,恰恰与蔡先生的改革步伐相契合。
  蔡先生支持同济“国立”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同济大学的器重,这可以从他为同济大学校庆二十周年纪念册所写的序言中找到。他讲到,“我国医术与工艺之应用,既数千年,积久经验,自有独到之处。然不是最新之科学以为基础,则进步殊缓,与并世各国相较,自愧不如。……同济学校,发端于德人所设之医学校及其所扩张之医、工大学校……此二十年中,科目之增置,程度之提高,校舍之迁移,设备之更迭,不知经几多次之挫折,而卒能维持,以迄于今。兹且就学业上观察之,无退化而有进步,非由当局之恒心与毅力,何以至此。”
  在蔡元培先生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1927年8月,国民政府正式命名同济大学为“国立同济大学”。成为“国立”后的那个秋天,同济大学在第一次招生中,便有了两个很显著的改变:一是学费减半。之前,同济的学费在国内各公、私学校里几乎算是最高的,很多品学兼优但是家境贫寒的学生对同济虽心生向往,却无力负担。二是打破了性别限制,第一次招收了两名女学生,数目虽少,却是历史性的开端。由此开始,同济大学肩负着振兴中华的民族重任,开始书写她新的历史。 
     解放日报  俞晓莹  2007年05月06日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