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生物化工行业需要补血 能源开发迈向“糖”时代

来源:解放日报   时间:2007-01-29  浏览:

  能源供需紧张的今天,也不应盲目补血。日前举行的同济大学新材料与能源讲座上,该校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任杰教授指出:在寻找绿色能源道路上,产业化步伐应当审慎。

  地球面临能源贫血

 数据显示:作为传统能源的石油,目前探明其全球陆地储量只有5万亿吨,按现在应用势头,最多可用三四十年。

任教授指出,我国应积极拓展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我国风能资源总储量占世界第一位,但目前风能在能源利用中仅占0.05%,而发达国家的风能利用一般在5%以上。

能源开发迈向时代

随着生物、能源新技术发展,世界能源正向利用地表生物资源的(碳水化合物)”时代迈进。

任教授表示,根据我国生物质资源特点和技术潜在优势,可以将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材料,以及沼气发电和固化成型燃烧作为新能源产品。如能利用每年50%的作物秸秆、40%的畜禽粪便、30%的林业废弃物,开发550万公顷边际性土地种植能源植物,同时建设约1000个生物质转化工厂,其生产能力相当于年产原油5000万吨的油田。

新技术需科学评估

但任教授强调,我国推进新能源,产业界不能不顾技术条件、资源和地理条件等盲目冒进。例如,最近国家发改委叫停利用玉米等粮食作物制造燃料乙醇的项目,主要是由于国际商家炒作和该类项目的大干快上,造成了国际玉米价格大幅上升,危及国家粮食安全。

  任教授指出,科学界应对新技术与产业前景做出完善评估,并在其推广应用时兼顾其他社会影响,才能避免好心办坏事,真正为能源健康补血

联系我们

同济大学 版权所有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021-65982200

同济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E-mail:newscenter@tongji.edu.cn

沪ICP备10014176号    沪公网安备:31009102000038号    沪举报中心